本報訊(記者沈衍琪)“中關村企業數量已接近兩萬家,但其中80%都是中小型創業型企業。”在日前召開的“高新區產業技術聯盟發展論壇”上,中關村管委會主任戴衛指出了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這一塊“短板”,而不斷壯大的產業聯盟正成為中關村企業聚集優勢資源,突破發展瓶頸的新思路。中關村管委會公布的數字顯示,從中關村成立第一家產業聯盟TD-SCDMA至今,中關村已擁有涵蓋各領域的18家產業聯盟。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這一高新技術產業中公認的“金科玉律”正隨著產業聯盟的不斷興起而得到印證。由大唐電信、聯想、普天、華為等八家企業發起成立的TD-SCDMA產業聯盟目前成員已發展到26家,隨之而來的則是目前已“箭在弦上”的TD-SCDMA標準;而正在沖刺國際標準的WAPI(無線局域網標準),則是去年3月剛剛成立的WAPI聯盟擊出的一記重拳。
中關村各類產業聯盟已從IT產業延伸到各個領域,戴衛透露,由北京亞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等牽頭成立的“中關村清新空氣產業聯盟”制定的首個醫療場所空氣標準已經出臺,而體育場館內的首個空氣標準正在制定之中。“不過,中關村的各類產業聯盟涵蓋的企業數量還只是一少部分。”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分析師張建寧指出。在美國,85%的電子工業企業都已結成了各類戰略技術聯盟,而美國最大的一千家企業年收入中,有16%左右來自于各種聯盟。“產業聯盟可以集合各家企業的技術優勢,同時促進產業上下游的高效鏈接,全球技術進步加快和專業分工的復雜化必然要求優勢企業之間組建產業聯盟。”張建寧認為,相比之下,中關村已經組建的產業聯盟大多還停留在共同開發市場的初級階段,轉向產學研相結合、整合有效資源的創新型聯盟將成為今后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