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現有競爭者”
現有競爭者除了Google之外,還有另外Microsoft,將進入該市場(soapbox)與Myspace等。雖然微軟不濟事,過去到現在網絡這塊多半吃癟連連,但手頭畢竟有上百億美金白花花的現金,以及既有的服務器和頻寬可用,因此要打銀彈戰,YouTube僅有的創投(Venture Capital)那一丁點1100多萬美元,絕對是不夠跟Google、Microsoft逐鹿中原的。假如Google當時并未買下YouTube為其提供資金,YouTube手頭有什么?不過是網絡外部性效應這個無形資產罷了。
但這東西可以夠它活多久?
5.“替代品”
網絡世界何時會出現新興產物替代掉另外一個,我們永遠不知道。姑且假設YouTube服務沒這威脅好了!
本文并未以學術般嚴謹的態度來使用五力分析理論。但筆者認為,以這個理論架構作簡單的發想,來審視一家公司競爭力是很棒的思考工具。因此在如此簡略的思想實驗里,都不易發現YouTube獨特難以取代的競爭力的話,那要稱該公司為Web2.0典范,實在難以服人。
企業的價值是什么?
我們必須弄清楚一個觀念:“成功的產品跟成功的公司完全是兩回事!”
YouTube建立了一個成功的服務,但卻不是一家成功的公司。
對于企業價值,從投資人角度來說,我們必須堅持"企業價值在于該企業未來賺取現金的能力"原則之上。因此這家目前尚在賠錢的公司,對投資人來說除了夢想價值之外,別無其他。
當然,從Google的角度來說,買下這家公司與其說是買下其技術或設備,不如說是買下其"網絡外部效應"的無形資產。對Google在策略或產品線上的確存在其意義。對YouTube來說,木已成舟,面對每月的巨額虧損,趕緊賣掉也的確是很好的退場策略。
但Google的戰略價值對外部投資人來說并不存在。所以回到務實面,YouTube絕對不是一間好公司,更不是一間值得吹捧的公司!
不少論者吹捧此退出機制為YouTube創辦人換得不少紙上富貴,即可稱為成就。筆者深深不以為然。
除了在上篇文章提及的鏡花水月般的未來價值和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外,我認為,一家企業如果從創立之始,就是以“賣掉”或“上市換股票”為目的,那其背后心態絕對是相當可疑的“投機”甚至“詐騙”心態了!因為這跟炒作房地產、期貨完全沒有兩樣。
透過媒體、消息等炒作方式,將一個不怎么樣的東西講到投資價值極高,目的就是為了賣掉或是印股票換錢,這不是投機是啥?
假如創投本身隨著這種心態起舞,更甚者,還去聯合媒體鼓動吹捧這種心態,實在是糟糕到不行!投資人面對這種經營團隊或創投,豈可不慎乎?投資人本身要有眼光,除了學會忍住欲望之外,更不要被愛做夢的分析師或創投公司給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