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曲線突入金融業 2500萬美元買下渠道 “華康的首要任務是跑馬圈地。我們的目標是做金融界的沃爾瑪。”華康金融總裁汪振武說,華康想成為這樣一個角色:“對金融機構而言,我們是他們的銷售渠道;對居民消費者而言,我們是值得信賴的金融管家。”
成立于2006年7月的華康金融是一家保險中介公司。不久前,汪振武宣布,華康金融接受了IDGVC(國際數據集團技術創業投資基金)2500萬美元投資,而負責這筆投資的IDGVC合伙人楊飛,目前的另一個身份是華康金融董事長。他的目標是讓華康金融“200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渠道夢想
11年前,汪振武開始進入保險行業,從一線保險推銷員做起,一直到某大型保險機構的壽險事業部總顧問。在創立華康金融之前,汪振武的年薪已經超過百萬。
2002年,汪振武開始關注保險中介市場,他認為金融中介市場“很有潛力”。從2004年起,他開始接觸風險投資商。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后,最終說服IDGVC投資2500萬美元。
汪振武尋找風險投資的這幾年,正是中國保險中介開始大發展的時期。根據保監會的統計,目前中國內地已經有1800多家專業保險代理和經紀公司。雖然保監會初步預測說,到2010年,通過中介渠道的保費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可占全國保費的10%。但目前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并不太好,保監會的統計表明,2006年有100多家保險中介機構由于經營不善而退市。這一年,專業保險中介渠道(保險代理、保險經紀)保費收入只占總保費的4.13%。
汪振武認為,與他的同行們相比,華康金融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IDG的資金和商業模式。 他預計,2007年華康金融可承銷保險產品的保費收入能達到1億元左右。目前,華康金融已經分別和AIG(美國國際集團)、新華人壽、中英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承銷其保險產品。“這種商業模式,傭金是其主要收入,這意味著其承攬的業務越多,收益越多,而由于規模效應,成本也將下降。”
“華康金融先從保險中介做起,投資控股經紀分支機構,打造‘金融渠道’,提供保險產品,之后再尋機擴展到其他金融產品。”汪表示,未來兩年保險業務仍舊為其重點。不過目前已經開始和匯豐銀行、招商銀行(600036.SH,3968.HK)洽談銀行業務合作。“主要是銀行零售業務方面的合作,例如信用卡、住房按揭業務等。”
但事實上,至少在目前,汪振武關于銷售銀行和基金產品的想法,仍然只能是一相情愿。目前,華康金融手里只有保險經紀牌照,而銀監會對于銀行產品的銷售渠道,并沒有做出統一的規定。雖然部分業務(例如信用卡銷售)已經實現外包,但事實上,目前銀行的零售產品銷售,仍然主要依靠其網點進行。在監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之前,汪振武和他的同行們依然無緣其他金融產品銷售。
中英人壽保險公司廣東分公司副總經理吳錫麟說,在內地推行保險中介,需要市場認可,因為有些客戶還是不太相信保險中介。但他認為,這個市場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中英人壽在進軍內地過程中,也一直和保險中介合作。” IDGVC的第23個新貴?
之所以此時投資保險中介公司,楊飛的解釋是“市場需求已經成熟,個人理財時代已經到來。”他認為,銀行業等大金融業的開放,將產生大量的金融渠道的需求,這正是華康金融生存的土壤。IDGVC看好保險中介市場也是看好其快速增長性。
按照IDGVC原來的計劃,2500萬美元是準備分三次投入的,但考慮到目前開拓保險中介市場和擴大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性,楊飛最后決定將這筆原準備3年內逐步投資的錢一次性投資完。但即便如此,楊飛仍然表示,華康金融目前“并不急于贏利”。
在國內風險投資界,IDGVC以偏愛投早期項目而出名。其所投公司中,包括了搜狐、攜程、騰訊、金融界和百度。楊飛笑稱,中國產生的50個新貴中,22個背后有IDG的影子。汪振武會成為IDGVC捧起的第23個新貴嗎?答案恐怕要到2009年才能揭曉。
中山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申曙光教授表示,目前國內保險經紀行業市場還不成熟,人們的接受度有限,仍舊需要時間培養。而目前的保險中介市場是一種“小,散,亂”的局面。在這個行業內,如果要贏利,至少要有三五年以上投資的打算。“華康的金融中介概念是趨勢,但在目前仍舊存在政策界限,短期內恐怕難以實施。”申曙光分析,保險中介行業的投資回報率,只能說“有平穩回報”,不可能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