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可不知的九項規則 規則一:原來VC也講等級
資本市場本身就是多層級的,投資機構和企業的位置涇渭分明。在智慧方面大基金與小基金沒有必然的差別,就像卡車司機不一定比跑車司機技術高超一樣。
兩者的區別首先體現在資金的規模上。大項目私募時金額已經相當可觀、IPO時更涉及數十億計的股票承銷。其次是成本,不同水準的基金運作成本具有天壤之別。重量級不夠的項目取得的投資收益根本無法覆蓋大基金的成本。大型投資機構有摩根、凱雷、軟銀;中型的有聯想投資等大陸、港臺風投機構和剛剛進入中國試水的海外基金;小型基金多由海外證券機構或華人發起,對行業的專注度較高。
因此,企業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級別的風投機構不言而明。
規則二:越投越貴越貴越投
風投最先在國內“試水”階段投資的項目一般只有幾十萬,100萬的很少見。
隨著中國概念在國際資本市場名聲鵲起,專門投資中國的VC(風險投資)募集到的金額日益龐大。對VC來說,投資200萬美元的項目與2000萬美元的項目花費的時間基本相同。所以總的來說風投呈現越投越貴、越貴越投的現象。
但投資機構又有分散風險的理念,即將計劃投入中國IT業的1億美元分散投入到50家比集中投入到5家風險小得多,為此風投一般選擇結伴而行。
另一種動機就是搭便車。一家機構花精力考察項目,其它機構直接跟進。被搭便車的機構不但不以為忤,反而將其視為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比如完成對項目的審查后投入1000萬元,其它3家機構各跟進1000萬元,對牽頭機構來說等于以1塊錢帶動了4塊錢,杠桿比為1∶4。
規則三:注重人脈
通過郵件發送的商業計劃書,超過80%都將在5分鐘內被否決。風投行業的條條框框本來就少,雖有規則但投與不投常在一念之差。而且在風險遍地的情況下投給朋友介紹的企業總比投給完全不摸底的企業強些。投行機構、專業中介機構、財經媒體和被投資企業構成了若干相互交叉的“圈子”。回過頭來看,成功獲得投資的企業中90%以上得益于圈內人的推薦。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風險投資極為重視創業者的為人。所以,從熟悉且信任的人那里得到企業者的信息會得到風投極大的重視。
規則四:近地緣
北京和上海是最受風險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家青睞的地方。而海外的經驗,比如在硅谷,一般的風險投資家只投資在方圓30公里左右的范圍的公司。如果你想拿到這個風險投資家的錢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搬近一點。
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風險投資本身就是要如何去建立公司,如果風險投資家每3個月才去拜訪這個公司一次,跟管理層用電話來溝通,那么肯定是沒有效率的。你要跟其他的董事,或者是跟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要有非常密切的接觸,一個禮拜去拜訪一次,去討論一下業務發展的情況等等,才有效果。所以一般的風險投資企業都傾向于投在他辦事處附近的一些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