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今日的IT“巨無霸”蘋果、Google、雅虎……哪一個不是早期風險投資成功的作品?而成為巨頭之后同樣運用風險投資的方式,飲水思源投資創新企業,思科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家。
思科早期的發展得益于美國紅杉資本的風險投資,思科認為,自身的成長受益于硅谷創業文化的影響以及風險投資的參與,自身的成功證明了風險投資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激發創新的模式,因此,鼓勵創新也被融入了思科的企業文化中。
不僅在全球,在中國也是如此。思科公司業務發展全球總監Hilton Romansky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投資是思科在中國整體策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思科在中國投入了很強的資源和團隊。
自從1993年開始第一筆收購以來,思科已經在中國收購了114家企業,成功率達到70%,除了并購之外,思科總共在中國投入了7億美元建立風險基金,投資的企業達到40家,其中包括了盛大、安博教育集團、銘萬、中通服等。
組合式風險投資策略
思科公司業務發展全球總監Hilton Romansky介紹說,思科最初是間接通過SAIF(軟銀賽富基金)等進行投資,隨著了解加深,開始用內部團隊做直接投資。
思科在中國的投資從2000~2001年開始,2001年2月,思科當時作為唯一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出資4億美元與軟銀合作成立了首期軟銀亞洲基金,軟銀負責提供品牌和管理,該基金的首批融資規模在4億美元左右。
2005年,在思科的支持下,包括閻焱、周志雄等人在內的軟銀亞洲基金管理團隊獨立出來,成立了北京軟銀賽富投資顧問有限公司(SAIF Partners)和賽富創業投資(上海)有限公司,二期基金融資規模達到6.43億美元。
軟銀亞洲基金由于在互聯網低潮時介入,自成立以來投資年回報率達到97%,成為亞洲歷史上最成功的創業投資基金,也是2001年以來全球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基金之一。
其中賽富對盛大網絡的投資最引人注目。賽富2003年投資盛大4000萬美元,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獲得回報5.5億美元,回報率高達14倍,2005年初,思科作為賽富的主要投資人獲得了1030萬股ADS(美國存托憑證),根據思科2006年的公開資料,其對盛大的持股比例達到9.7%左右。
而在直接投資方面,2006年12月,思科對中通服的5000萬美元投資成為思科目前在中國最大的一筆直接投資。
思科企業業務開發副總裁Ned Hooper表示:“由于思科的利潤、知識產權及其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群體都以本土經濟為依托,因而中國上市公司的進一步壯大和發展對思科公司具有長遠的意義和價值。”
思科提供的資料顯示,在中國投資的40多家企業中,思科直接投資的公司有8家。目前,思科多途徑和多種方式的投資已帶來了可觀的回報,2005年就貢獻了12500個就業機會以及9億美元的年收入。
在中國投資有所不同
在風險投資領域,企業風險投資一般被看作“邊緣人物”,因為其決策速度很難與一般風險投資相比,但隨著風險投資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逐步加大,企業風險投資的優越性也逐步顯現,相對于一般的風險投資,企業投資更看重長期發展。
“一般VC在項目成功退出的那一刻最興奮,他們追求的是投資回報率,他們只需考慮企業最近5年的發展戰略。而企業VC更加重視創業精神,希望扶持投資企業成為下一個思科,投資策略會相對長遠。”思科亞太區投資總監黃衣玄表示。
黃衣玄指出,中國是思科除美國以外投資最活躍的國家,在支持創業者的過程中,思科不僅擔任VC角色,而且是公司長期戰略目標策劃人,幫助企業快速成長才是思科投資的最終目標。
據她介紹,思科在中國投資與在國外投資有所不同,在國外,VC和思科是上下游關系,VC把思科看成企業潛在收購者,思科大型并購是VC重要的退出渠道;而在國內,思科和VC是互補關系,因此思科選擇和VC互相配合,VC管理財務、運營、人力資源等方面;而思科可以在技術、市場營銷上提供支持。
從思科投資過的公司來看,涉及的企業范圍非常廣,包括盛大、中通服、風網、銘萬、安博等各個行業的企業。
思科中國總裁林正剛表示,思科投資的對象不一定與思科有直接業務關系,思科在中國投資的40多家公司,共同點是在他們各自的領域都在持續創新。具體來說,“我們投資有好幾種方法,有些和我們業務比較接近,有些相對來講比較遠一點,還有一些表面看上去一點關系也沒有,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思科的投資業務每一件都跟網絡有關系。”林正剛表示。
以思科投資的安博教育集團來說,表面上看跟思科沒有直接關聯,實際上,安博是將傳統與網絡融合起來做教育創新,而安搏的教育模式,思科以及很多用戶也用得上,比如利用遠程教育來提升自己的素質。
思科投資中通服意義更加明顯。中通服是中國電信分出來的子公司,思科通過投資成為其最大外資股東,客戶關系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并且在IP基礎設施、IPTV、3G平臺及其應用等多方面達成協議。
黃衣玄表示,思科今年的投資會更加趨于理性,而且也不再局限于IT高科技行業。
“我們已經開始接觸綠色環保產業、傳統產業等領域的創新項目,希望2007年能在非TMT行業發掘新的投資機遇。創新已經跳出技術創新的框架,中國需要更多創新的方式、商業模式去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