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內創業板能否成為Nasdaq 《中國經濟周刊》評論員
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近日接受中國政府網訪談時表示,推出創業板的各項條件已經具備,推出創業板的時機已經比較成熟。
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更為有效地滿足多元化投融資需求,是當前資本市場的一項重要任務。具體就創業板而言,“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這就要求金融部門加快形成資本市場、風險投資和科技產業的相互聯動,支持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但這是一項并非輕易就能完成的任務,即使放眼全球范圍,真正行之有效的創業板也幾乎只有美國納斯達克一家,更不用說中國資本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仍然是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大量深層次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和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在當前階段,尤其需就以下幾種不良趨向提前做出相應預防措施:
其一,創業板可能出現邊緣化趨向,其原因主要在于上市企業門檻較低,未來成長風險較大。以香港創業板為例,該市場自1999年創立以來,總共只有232家企業上市,其中已有14家公司轉往主板,21家公司因各種原因被摘牌,尤其是自2007年以來,還未有一家公司掛牌上市,為此,我們有理由懷疑,發展中的內地股市能否形成更為有效的遴選機制和交易機制以吸引投、融資雙方。
其二,創業板可能出現主板化趨向,關于這一點,考察內地金融體系不難發現,其所表現出的同構性非常明顯,即,金融資源過度傾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即使是本意旨在糾偏的中小企業板亦未能例外,如去年上市的寧波銀行發行規模高達4.5億股,募集資金則達41億元,與主板上市企業殊無異處。
其三,創業板可能出現被惡炒趨向,因為內地股市素來存在跟風博傻、黑莊肆虐等頑癥,而這些頑癥如若傳染至規模較小、因而更容易被控盤的創業板則形勢危矣,甚至還有可能因其暴漲暴跌而拖拽主板市場一起異動。
機遇與風險同行,因噎廢食從來是愚蠢的做法,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建立創業板市場”,其實明白無誤地表明決策機構有信心、有決心將此完善市場之舉措進行到底,因此,當下圍繞創業板而展開的討論應相應調整至“怎么做”而非“做不做”。
自主創新是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志在推動自主創新的創業板首先應以創新為己任,具體來說,針對上文所舉不良趨向,即將推出的創業板應有不同于主板市場的管理辦法:
其一,針對創業板可能出現邊緣化趨向,相關部門似可考慮采用T+0交易以及融資融券、做市商制度等辦法擴大交易規模,提高交易頻率。此外,內地資本市場始終未能形成的退市機制亦應加快進入決策程序,非如此,則不足以從根本上提振投資者參與其中的信心和熱情。
其二,針對創業板可能出現主板化趨向,相關部門需要解決好量與質之間通常存在的矛盾,這就要求創業板在維持較低靜態標準的同時,開發出適應成長型企業特點的獨特指標體系,從而真正實現其發現、孵化的本質功能。
其三,針對創業板可能出現被惡炒趨向,相關部門除加強監管外,還應設法在創業板與主板之間設立隔離墻,以此避免前者特有的高風險在更大范圍內轉移和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