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債危機下的“風投”動向:從亞洲到中國
當次級債危機的“幽靈”在歐美上空盤旋游蕩,引發可怕的流動性緊縮并導致經濟衰退時,亞洲似乎正愈益受到國際資本的寵幸。
“我們的融資沒有受到次級債危機的影響,從歐美退出的資金更多地涌向了亞洲等新興市場。”英聯投資(Actis)資深合伙人、新興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協會(EMPEA)董事Paul Fletcher告訴本報記者,他所在的英聯投資剛剛募集完成規模達30億美元的基金,專門投放于中國、印度以及非洲市場。
“用錢投票”的國際風投正在實現針對亞洲與中國的價值重估。來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創業投資市場投資總額比上年增加82.7%,達到創紀錄的32.47億美元。與以往相比,更多的資金涌向了新能源、生命科技以及教育產業。
越來越多的數據與案例充分證明:中國業已成為亞洲最為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
開啟“資本時代” “風投”鍍金術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個2008年對于中國人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而國際風投也在用嶄新的視角打量亞洲、親近中國。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由過去的政府投資和出口拉動,逐漸過渡到以消費增長為動力,向內需拉動轉型。所以我們現在和未來幾年關注的重點都會是與消費相關的行業,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蘭馨亞洲投資集團投資總監楊瑞榮對本報記者說,目前蘭馨亞洲在中國的投資集中于消費品、消費服務、特殊制造業三個大方向,這已經是蘭馨亞洲在中國投資的第三次戰略調整。
“特殊制造業主要是一些擁有較高技術門檻的行業,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了很高的技術實力,有些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比如我們投資的先健科技,就是一家在‘介入性醫療器械’制造上全球領先的企業。”另據楊瑞榮透露,從最早引入生產線、模仿國外同行,到2000年左右,中國制造企業對外國技術的吸收和模仿到了很高程度,與國外的差距已經不大,開始尋求創新發展,而那些技術領先并能不斷創新的企業尤其被國際投資機構看好。
我們得以看到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共有58只投資亞洲市場(包括中國內地)的私募股權基金成功募集資金303.76億美元,比2006年全年募資額高出114.0%。據清科研究中心估計,2007年中國市場私募股權投資金額將占全球私募股權投資總額的1.5%左右。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投資機構之一,蘭馨亞洲的投資歷程很能折射中國經濟的變遷,而這些國際投資機構也正是依靠對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的準確把握,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從1994年進入中國到1996年,蘭馨亞洲的投資行為主要是和跨國公司合作;1997年開始到2003年,蘭馨亞洲投資了一些聲名顯赫的互聯網企業,比如易趣、攜程網、智聯招聘等。
2006年9月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國本土教育培訓行業進入資本時代,限于資本壓力以及自身膨脹需求,新東方先后在學前教育、高考復讀領域積極并購。據統計,中國境內目前已有10余家教育行業企業獲得創業資本的支持,融資總額累計超過1億美元。在英聯投資合伙人鄭國器眼中,國際資本在中國的投資歷程,就是追逐中國商業結構變化和民營企業成長的過程。鄭國器在創投領域有近二十年的經驗,曾在花旗集團等不同的國際投資機構工作。“國際資本最早進入中國的時候,是把中國看做是一個廉價的生產基地,后來開始關注消費升級相關的行業,比如現代零售業,現在一些有技術實力的公司也很受青睞。”鄭國器對本報記者說,“生產型企業關鍵是看是否有不斷提升技術,產品升級的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應對成本上升等市場壓力,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
鄭國器介紹,除了中國,英聯投資還在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菲律賓等亞洲國家投資,看重的是這些國家因為消費增長,以及消費習慣改變產生的投資機會。例如連鎖超市、消費品牌、本地的個人金融服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