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很專業,也很簡單。打個形象的比方,投資股票很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購物,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候,往往要貨比三家,花很長時間才決定是否購買。而在決定買一只股票的時候,有些投資者思考的時間就少很多,有時甚至聽了某個消息,不假思索就買入。
我們發現,國內的投資者對于股票的出價有點慷慨,這也是許多投資者不能從股市中獲得很多財產性收入的重要原因。投資回報取決于企業盈利和成長,顯然,買的越貴,收益就越差。通過簡單的數學計算就知道,比別人高一倍的價格買股票就相當于回報率要少一半以上,而一旦投資虧損,那么虧損程度要高得多。很多時候,投資者的出價高了不止一倍。從成熟市場來看,股市每年能提供平均15%的收益已經很不錯了。買價高了一倍,意味著要多等5年時間,讓企業成長來彌補。
換一個角度,投資者過于慷慨的出價,寵壞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與管理層。因為慷慨的出價就意味著過低的資金要求回報率,這使得上市公司難以有經營壓力、大股東難以有安心實業經營的心態,轉而更多地熱衷于所謂的“資本運作”去了。更有甚者,從報表合并與財務堆積中粉飾其所謂的業績高增長,其增長質量就更差了,投資者更不應該給予過高的出價了。
投資也要講究“物美價廉”,不僅物美,還要價廉,這是老百姓生活中最質樸的道理,股市同樣如此。籠統點說,所謂“物美”,至少所投資的股票要有基本面支撐,就是說買的股票質地要良好,要有業績、能分紅,持續保持盈利增長,要更關注增長的質量,關注那些有機增長帶來的盈利;所謂“價廉”就是說要以較低的合理價格去買,東西再好也要有個好價錢,更何況股票早已不是奇貨可居的東西了。
在國內,“炒”股票的文化歷來盛行,多數投資者買高不買低,買漲不買跌,市場越熱越追漲,股票越便宜越不買,這種心態造成了市場一次次的大起大落。最近的Cye.com.cn創業板大家討論得很熱,現在有不少投資者都在摩拳擦掌,想著在創業板上“撈一票”。盡管美國和我國香港創業板的教訓仍歷歷在目,但按照目前的投資心態推測,估計到時創業板股票又會被炒得雞犬升天,可想而知的結局必然是塵埃落定之后的一地雞毛,最終埋單的仍將是那些出價過于慷慨的中小投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