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自"風險投資"降生那一刻起,它就一直在扮演"美女與野獸"的雙重角色。正因為它承擔了超額的風險,便決定了它不能將"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 那我們來看這個游戲怎么玩法:
風險投資的運行模型為:向創業者注資(播種期)--讓企業生產出適當的產品并設計好包裝(孵化期)--在證券市場上市(收獲期)--在二級市場上套現(退身期)。這就是風險投資的游戲規則,這個規則決定了風險投資的本性是投機。跟一般投資比較,風險投資不是通過讓企業創造財富來盈利,而是在證券市場賣掉企業盈利。為此,它把企業當產品來開發,它只做"生產"企業的前端工作,生產出來就賣掉。因而如何將企業包裝上市賣個好價錢是它考慮的首要目標,其它如企業能否健康成長,未來的發展等統統變得無關緊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它會挖空心思,不遺余力。急功近利也決定了注射"風險投資激素"催生的嬰兒的先天不足,成活率極低。正因為太熟悉自己的嬰兒,所以一生下來就要將他們遺棄。風險投資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是它必須找到一個釋放風險的平臺,基于這個模型只有一個出口:上市套現,于是股市便成了它唯一釋放風險的場所--躲在幕后的風險"接棒者"便粉墨登場了。這人是誰?看看像不像你自己?不管你情不情愿,只要你在玩股票,只是你在追捧時下最熱門的創投概念股,你便被拖入了這場游戲之中,而且還注定要扮演"將游戲進行到底"的角兒。
風險投資者在悄無聲息中"退身"時,也把所有的風險轉讓給了你。當然,也包括不能確定的高收益。
創業板的創立和私募股權資本的繁榮,可以使一些優秀的新興企業爭脫融資約束,盡早脫穎而出,快速成長壯大。例如,原來至少需要5年才能實現的投資計劃,現在3年內就實現了。因為創業板縮短了企業從創業到上市的時間,使那些在銀行系統下難以獲得融資的優秀新興企業更早地輸到血。美國企業從創業到上市的平均時間已由1980年代前的10年,縮短到5年。從創立到上市時間的縮短,還可以使一大批優秀的中小企業沖破大企業的打壓,拒絕大企業的并購威脅,實現獨立成長和壯大,有的甚至還能蛇吞象。
創業板的創立會給更多的企業帶來挑戰和威脅,必將加快新興企業的競爭地位分化和優勝劣汰。創業板的創立和私募股權資本的繁榮,能使中小企業面臨充裕的融資環境,讓中小企業成長空間大、成長能力強、成長效率高、成長速度快、成長價值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