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PE相對謹慎
相比譚昊楠等本土機構而言,外資PE稍顯謹慎。
2009年一季度,中資機構投資規模占總投資比例有所上升。投資案例方面,中資為12起,占總投資案例數量42.9%,該比重較上季度上升6.5%;外資投資案例數量為15起,占總投資案例數量53.6%,中外合資投資案例數量1起,占總投資案例數量3.6%。
這一跡象在《華夏時報》的采訪中也得以體現。作為一家規模不小的外資PE,蘭馨亞洲投資總監楊瑞榮告訴記者,包括創業板的推出等因素還未成為他們在投資時考慮的重要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創業板的門檻比我們投資的門檻要低”。
他舉例說,比如在盈利和公司規模方面,有些大的PE投資機構要求的投資額較高,具體如公司盈利的要求就比創業板規定的兩年1000萬元要高。在他看來,對于大部分PE尤其是外資PE來講,只有在投早期項目時,創業板才可能是個好的退出方向,中晚期的項目還是愿意直接到中小企業板和主板上市。
此前,蘭馨亞洲在國內投資的項目多已赴海外上市。但楊瑞榮強調,現在外資PE在國內資本市場的退出已經沒有特別的限制,在法律層面上是通暢的,他們目前對于在國內市場的退出,更多的考慮是整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市場化程度等問題。
“在國內資本市場中,人為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比如說IPO何時開啟等,而市場上這些不確定因素,往往需要投資人來承擔風險,所以,我們的投資更多會基于這樣一個大背景來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