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26日上午,剛剛申報完創業板IPO材料的招商證券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王黎祥難掩心中的喜悅。這一天,無論是對于保薦機構,還是對于中小企業,甚至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終于在這一天變為了真切的現實。對于經歷了兩次創業板籌備的王黎祥來說,這“十年”的分量尤為沉重。2001年,一度“呼之欲出”的創業板在納斯達克的網絡泡沫中化為泡影,他與眾多同行的努力也付之東流。而今,王黎祥所在的招商證券一舉就申報了12個項目。
為防止“開閘”第一天出現擁擠,證監會安排所有準備首日報材料的保薦機構提前抓鬮排隊,且當天所報企業在審核時沒有先后,這使得保薦機構可以從容申報,避免排長隊。盡管如此,不少機構仍然早早來到現場。
“非常興奮,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還要合影留念。”東吳證券投行部總監余煥告訴記者。東吳證券抽到第10號,應該在10點半左右申報材料,但余煥與同事提前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了現場。
記者看到,在證監會于富凱大廈B座4層臨時設立的材料受理大廳,證監會的工作人員分成幾個小組。按照流程,保薦機構首先到綜合處報到,由綜合處指派分到具體的小組,根據證監會要求的創業板申報材料準則進行材料核對。確認材料齊備后,保薦機構再從綜合處拿到接收確認函。一般來講,一家企業的接收過程需要10多分鐘,整個過程井然有序,沒有出現預期中的擁堵。
據了解,保薦機構推薦一家企業上市從進場、改制、輔導,到最終申報材料,如果順利的話,整個過程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但在26日申報的創業板企業中,很多項目的籌備時間都在2年至3年。
來自山東的齊魯證券在9點半左右就完成了兩家企業材料的申報。“我們從2007年就開始做這兩個項目,到今年上半年創業板基本明確后抓緊進程,算起來已經三個年頭了。”齊魯證券投行部執行總經理趙禹說。
據介紹,創業板企業多為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不夠成熟完善,企業自身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因此對券商輔導的工作量很大,加之它們對市場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其上市周期較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