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仕最終選擇了走多元化的道路,上市則成為其必然要走的一步棋,這步棋早走比晚走好,晚走比不走好。 “我們正在全力推動公司上市。”格蘭仕集團執行總裁梁昭賢2011年1月公開表示,“目前還沒有清晰的時間表,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盡快上市。” 被下屬親切的喚作“賢哥”的梁昭賢,長得濃眉大眼、方臉闊額,說話時顯得格外樸實親切,當談起公司上市的問題時,他話語里顯出些許局促。 靠微波爐起家,作為目前國內白電行業前五強中唯一未上市的企業,格蘭仕用價格戰贏得市場的同時,卻一直對上市不感冒。近年來不斷從格蘭仕內部傳出籌備上市的消息,最終都不了了之。如今舊話重提,則添了一層耐人尋味的意義。
“攪局者”的生存法則
坊間有這樣一則傳聞,格蘭仕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攪局者”。它闖入的微波爐領域,還有后來踏入的空調領域,一直到不久前才涉足的廚衛領域,都因它的進入而掀起了波瀾。 格蘭仕這樣一條鯰魚,由其創始人梁慶德一手締造,梁慶德在公司里有一個親切的稱呼叫“德叔”。 1978年,梁慶德成立了一個羽絨制品廠,說是一個工廠,其實就是一個僅有7名員工的小作坊。 1992年,梁慶德帶領格蘭仕闖進了家電行業,與日本東芝合作生產微波爐,開始了微波爐領域的逐鹿稱霸。1995年,格蘭仕以25.1%的市場占有率登上中國微波爐市場第一席位。 被人們稱為“價格屠夫”的格蘭仕,借助規模生產來支持價格戰,用低成本、低價格將競爭對手擠出微波爐制造行業。到1999年,格蘭仕躍升為全球最大專業化微波爐制造商,產銷突破600萬臺。 在格蘭仕一直持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梁慶德卻保持著異常的冷靜,他甚至對兒子梁昭賢說:“我們不做500強,我們對做不做500強不感興趣,我們也不上市,我們最看重的是我們的企業能不能做500年。” 格蘭仕副總裁俞堯昌透露,作為民營企業的格蘭仕,成立多年來一直立足于做實業型企業,不愿意去做四處兼并收購的資本型企業。“我們老梁總擔心的是,格蘭仕上市之后,管理層會浮躁,會過于關注資本層面的操作與炒作,而忽略了技術與管理的更新。這是非常可怕的。”俞堯昌回憶說。
轉型的陣痛
2000年是格蘭仕的一個拐點。 2000年6月,梁慶德交棒,梁昭賢成為格蘭仕集團執行總裁,開始全面掌管格蘭仕。 那時格蘭仕微波爐已經快觸到了天花板。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一位熟知格蘭仕的人士說:“微波爐的市場空間難以支撐格蘭仕的快速發展,格蘭仕也因此迎來了一個發展瓶頸,要么死守微波爐大王的榮譽慢慢走向衰落,要么開辟新的領域進行轉型,以實現二次跨越發展。” 格蘭仕副總裁、冰洗產業群總裁陳曙明回憶道:“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才有出路。” 當時的空調領域被譽為家電行業里的“最后一塊肥肉”,空調產品的利潤率達到20%~30%,且當時的空調業還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 2000年,格蘭仕宣布全面進軍空調領域,并宣稱要做“全球最大空調專業化制造中心”,2001年,格蘭仕就實現產銷量50萬臺。格蘭仕想復制微波爐的成功模式,用價格戰與規模化生產的模式切入空調領域。
但是意外發生了。2001年,空調業一下子擠進來大量的新生力量,樂華、新飛、奧克斯等。接著,長虹、TCL、小鴨三大家電企業分別收購三榮、卓越、匯豐三家空調企業。 資本的大舉進入使空調業迅速由暴利轉入微利,而這對格蘭仕無疑是迎頭一擊。 盡管格蘭仕實現了空調的快速投產,但是其在空調領域的跑馬圈地變得越來越無力。與微波爐這種小家電相比,作為大家電之一的空調產品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技術、工藝、運營、銷售等需求,尤其是空調領域需要的投資巨大。 陳曙明透露:“微波爐的微利模式當時在空調業根本無法施展。空調不一樣,我們的成本優勢不明顯,雖然我們的成本控制能力很強,但是由于我們的規模沒有別人大,這種微弱優勢很容易就被抵消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