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吸引力漸強
事實上,早在被稱為“經濟寒冬”的2008年,國內連鎖藥店就已經迎來了屬于自己的“資本年”。隨著海王星辰于2007年11月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國內連鎖藥店在2008年涌現出一系列“融資事件”。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年國內連鎖藥店之所以受到資本的空前關注,與2008年的特殊經濟環境不無關系。
當時中國股市不再堅挺,而在一家媒體公布的十大抗凍行業排行榜中,醫藥行業赫然名列首位。藥品零售市場受醫改擴容市場預期的刺激,大批國內外風投資金逐利而至。但從2009年開始,資本對連鎖藥店的關注開始從狂熱轉入謹慎,不少連鎖藥店企業因此紛紛修改上市時間表。 陳國棟認為,導致資本態度轉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則是:我國零售藥店集中度過低、規模效應不強;在基本藥物制度下,零售藥店利潤率明顯下降;連鎖藥店對終端的把控能力、業務創新能力以及提高附加值服務能力不強等。
然而時過境遷,連鎖藥店又開始重拾資本興趣。今年出臺的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藥品零售連鎖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零售企業銷售總額60%以上,連鎖藥店占全部零售門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不難預見,未來相關行業政策將力促連鎖藥店領域集中度提升,投資扮演并購者角色的連鎖藥店龍頭企業,或將給資本帶來豐厚回報。
資本的進入有助于連鎖藥店加速跑馬圈地,強化對零售終端的把控,提高自身話語權,增強與醫藥工商企業討價還價的能力。事實上,近年來醫藥企業已經開始感受到來自連鎖藥店的壓力,在終端把控上日益強勢的連鎖藥店不斷提高藥品落地的門檻,分給連鎖藥店的利潤也越來越多,企業普遍感到OTC終端的營銷越來越難做。而這也正是其吸引資本的關鍵所在。
但現實的困境不容忽視。在第23屆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發布會上,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所長林建寧指出:“2011年零售終端競爭激烈,增速下降為15%,零售企業經營困難,紛紛抱團取暖,但各地開辦新藥店的熱情不減。2011年上半年,我國藥店的數量比去年全年增加了16,929家,而連鎖企業的數量也增加了2409家,零售業態更加分散。”
陳國棟認為,零售業態小而散,將使連鎖藥店的吸金能力大打折扣,即便未來一兩年內將迎來連鎖藥店上市潮,預計資本市場給出的估值也不會像研發型藥企那么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