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股權投資)暴富神話吸引了3000家機構涌入,廣州多家機構開始涉獵PE行業,全民PE時代殺到。但是,PE退出數量及回報水平卻開始走低。
越來越高的項目成本促使PE悄然轉型,“十二五”規劃國家重點扶持的七大新興產業成為PE爭搶的重頭領域。業內人士預測,PE門檻或將逐步提高,今后PE的出資人結構將會逐漸往機構方面側重。 文/記者 耿旭靜
“目前僅剩的‘黃金投資行業’就是PE行業。廣東,是PE投資的熱土,每年上市項目數量在國內省份排名居前”。作為專業股權投資機構的廣州隆之豐投資總經理、投資人曾凡春是國內早期證券市場從業者。
目前,機構數量粗略估計已經超過3000家,去年的投資額據統計已經超過200億美元。隨著國內外宏觀經濟陷入低谷,市場上資金量逐步緊縮,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未來PE投資面臨著融資、投資以及模式轉變的困境。融資方面,近年來“全民PE”產生的詐騙、腐敗案件,讓資金投資PE開始越來越謹慎,使得融資壓力增大。
投資方面,機構數量的迅速膨脹使得原本稀缺的優質項目更加緊張,整體處于“僧多粥少”的局面。“為了拿項目拼價格、拼關系,最終給企業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困擾所有PE人的是,PE投資的市盈率水漲船高,但收益倍數卻開始下降。業內人士透露,前幾年,隨著PE在全國范圍內的泛濫,入股市盈率曾超過40倍,不過隨著創業板估值的回落,入股市盈率通常在8~15倍之間。
目前PE項目退出數量及回報水平開始走低,業內認為PE市場或步入調整期。
數千家蜂擁而入的PE機構多數在Pre-IPO中為倍數而戰,選擇好投資行業是PE經理人首先要考慮的。
“未來兩年,國家重點培育的七大新興產業成為目前PE投資熱點”,曾凡春告訴記者。
七大新興產業即“新七領域”,為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中央和地方紛紛出臺配套政策支持。
據悉,我國PE中做兼并重組的只有兩只基金,而全球將近2萬億美元的PE中63%是投向兼并重組方面的,這方面的需求在未來十年將變得非常大。
雖然PE遭遇倍數下降難題,但曾凡春卻對股權投資業務充滿了信心:“估計黃金期還有5~10年”。
據分析,有三個原因決定了我國PE行業還有長足的發展空間: 首先,資金的長期性、運作的靈活性使得PE投資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里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其次,PE多是在企業處于發展拐點之際進入企業,為企業帶來資本支持、管理及各種增值服務,與企業共擔風險、共同成長,并且在企業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提醒
進入門檻提高 投資周期長
據悉,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股權投資企業備案文件指引》,建議規模在5億元以上基金的LP最低出資金額不低于1000萬元,天津市已要求股權投資基金按此指引執行。
為了避免投資短期行為,規避投資風險,國內不少PE基金設立了跟投機制,成為PE領域的中國特色。據業內人士揭秘, PE投資周期最長可以達到10年。內資基本業務員工底薪約在10萬~40萬之間,而且投資經理團隊多數可以跟投1%~2%,一旦項目成功上市,就可獲得高額收益。
據悉,PE的薪酬主要包括三塊:底薪、獎金和項目提成。底薪內外資基金差別很大,內資基本業務員工底薪約在10萬~40萬元之間,同等級別外資最低則在30萬元。
但是內資基金多允許投資團隊跟投,而外資基金則多排斥這一制度。跟投機制通過將投資經理的利益進行綁定,從而避免短期行為。通常投資經理團隊的跟投比例一般是投資額的1%~2%。而國外基金多對這一政策持否定態度,認為投資團隊跟投后多只關心自己跟投的項目,而對其他項目關注減少,進而影響整個基金的利益。
項目提成也多無定例,不同公司差別很大,主要包括投資時的項目提成以及退出后的利潤提成。但是由于被投資項目退出存在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因此,波動很大,風險很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