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知乎,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但站在知乎背后的男人,大概很少有人會去了解。雖是知乎創始人兼CEO,他但卻謙虛的自稱“知乎第001號員工”,在網站上搜索其名字,多是關于產品動態的發聲,鮮有其個人的經歷。他,就是知乎的CEO周源。很少接受采訪的他最近做客一檔由騰訊大學自制的名為《CEO來了》的節目,我有幸在現場參與了訪談的全過程,三個小時的交談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CEO,所以,今天我想更多地聊聊關于周源這個人。

「厚積」
周源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新聞工作者,母親是教師,分工是典型的“嚴父慈母”。小時候的周源比較調皮,母親總是會耐心地引導。父親則相對嚴厲,對工作要求極高。當周源有事詢問時,父親從來不會幫著做決定,而是反問周源想怎么做,教他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承擔后果的責任感。
盡管出生于非一線城市貴陽,周源卻在90年代初就接觸到父親工作用的386筆記本,非常難得。那時,計算機對于周源只覺是新奇的玩具,沒想到卻成為他成人后的事業。
周源大學就讀于成都理工大學的電子計算機系,畢業后先是進入了一家公司做程序員,由于無法強烈感受到創造價值的成就感,機緣巧合下便轉行做了IT記者。歷經無數采訪,他看到大量科技公司生生死死的變化,卻苦于作為旁觀者和記錄者無力改變。于是,渴望主導浪潮的周源選擇了裸辭,創業。
僅帶著一萬多塊錢,面對不知道是否能找到投資人的未知,周源第一次創業選擇了大數據領域做Mate搜索,主攻數據分析和模擬。但事實上,當時的市場處于跑馬圈地階段,不需要靠數據分析來驅動決策,所以很快,Mate搜索的現金流就跟不上了。
Mate搜索的最后一天,周源哭了。公司陷于困難卻無力拯救,自己不甘心。同樣不甘心的還有團隊,當時周源和團隊坦誠公司已經無法繼續的情況,令人意外的是,員工紛紛表態:“不就是沒錢嗎,我們可以不要工資。”多年后的今天,周源在節目中回憶起當時的畫面,依舊感動,是怎樣的一群人,寧愿不要工資,也想繼續下去。

可再好的團隊卻也抵不住現實的殘忍,周源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心情糟糕的周源決定換個地方休息一陣,去西藏吧。想起那段特殊的“旅行”,周源打趣道:“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別去這么高難度的地方休息。”沒錯,剛到西藏,周源就受到了高原反應的折磨,硬生生在拉薩躺了一周。
然而,這段時間的靜置,給了周源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他徹底意識到,創業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產品是不是能解決一個真實的需求。
「薄發」
休整了幾個月,周源重新出發。當時 Facebook前CTO出了一款叫做Quora的產品,讓他想起了2007年的一次實踐,那時候周源和朋友合作開發了apple4.us網站,為各行各業喜愛蘋果的人提供交流的平臺,雖然在當時看來只是一個業余愛好,沒有實質性下文,卻在周源心中埋下了知乎的種子。
apple4.us的實踐再加上Quora的啟發,讓周源和當初apple4.us的發起人張亮兩人一拍即合,當即決定做知乎,由周源擔任CEO。
周源還清晰地記得,第二天9:45,張亮給他打電話,問他在隔了一夜之后是否后悔答應做知乎。在確認了兩人做知乎的決心后,張亮當晚便安排了與天使投資人見面。周源在節目中說道:“那天下午就準備了三頁紙,第一頁寫商業計劃書,每個月要干些什么;第二頁是這個月的計劃和預算;第三頁是投多少錢,給多少股份。晚上,帶著三頁紙就去見了天使投資人。”
就這樣,知乎誕生了。

拿到天使投資后的知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組建團隊,周源想起了第一次創業時的小伙伴們。他挨個給大家打電話:“咱們再創一次業吧!”盡管當時的兄弟們離開Mata之后為了生計都各自去了新的去處,但接到周源的電話,還是都決定放棄工作繼續跟著周源干。
后來,周源才知道,其中一個在接到電話時恰好是夫人生產前兩個月,本想找一個安穩成熟的公司,尋求長期的保障,但接到周源電話后還是決定選擇這條更具風險的路。周源在節目中回憶:“回過頭去想,如果我是他的話,我會答應嗎?我覺得可能我要打幾個問號”
或許團隊曾經創業失敗過,但彼此的認同感和信任卻從未消逝。
「初心」
從2011年到今天,知乎已走過七個年頭。從最初的小眾精英聚集地到大眾化社交平臺,不可否認,知乎可以說是中文互聯網里高質量的內容來源。至今,知乎注冊人數已達1.6億,成為國內第一知識社交平臺。然而,質疑聲也隨之而來。
有人說,知乎是一家“文火燉湯”的慢公司,融資慢,轉型也慢,兩年半之后才決定對外開放。對此,周源在節目中解釋道:早期的慢節奏是知乎主動選擇的結果,迅速開放不利于社區的氛圍和機制的構建,且知乎主要的內容訴求是沉淀性內容而非時效性內容,也就不過于追求快了。但是,從公司角度來說,知乎要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中博得一席之地,必須努力提升產品競爭力、創新力,從這點上來說,知乎不僅不慢,還要做走得更快的公司。
有人說,面對同類型產品悟空問答的強勢崛起,知乎壓力會很大吧。周源表示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發展策略,知乎無需回避。從解決用戶需求方面來說,知乎不是把用戶當作一種內容生產方式,再用它換取廣告收入。“我們希望能夠搭建一個更好的平臺去幫助大家認識世界,能夠持續迭代,最終的評判標準是用戶是否能夠變成這件事情里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周源在節目中說。

盡管面對商業化的誘惑和外界的質疑聲,知乎仍竭力保持初心,還是最初那個用戶的分享社區,一切還是用戶為大。
「坦然」
節目的最后,周源向其他CEO提問:你在創業過程中,哪一刻懷疑過自己?
這何嘗不是周源自己曾有過的經歷。他談到了創業的四個階段:第一個狀態,行業不相信,此時對團隊影響還不大;第二個狀態,再往前推進,投資人不相信。第三個狀態,已經感覺困難重重,偏偏連團隊成員也開始質疑,盡管滿肚子委屈卻只能硬撐下去。第四個狀態,經歷了行業、投資人、團隊的不相信,終于在某個夜深人靜時,忍不住開始懷疑自己,未來等待自己的是否是更長的黑夜……
這是屬于他們的CEO時刻,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糾結時刻,熬過去,就好了。 “每個創業者,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個時刻。他如果現在還能站在你面前說這些,可能他已經經歷過了。”帶著仿佛經歷世事的云淡風輕,節目中的周源淡淡的說道。

三個小時的訪談錄制,坐在我們面前的的周源不是一個用戶上億的企業CEO,而是一個像你我一樣,為著目標、理想不懈追求的普通人。
想進一步了解周源及知乎更多的故事,請關注騰訊大學《CEO來了》周源專題節目。蔚來汽車CEO李斌、VIPKID CEO米雯娟、每日優鮮CEO徐正、快手CEO宿華、Keep CEO王寧等互聯網巨頭創始人都紛紛做客節目,節目在騰訊大學、騰訊視頻、騰訊科技、36氪等平臺首發上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