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型民營企業上市,看上去很簡單,然而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筆者簡單總結了一下,創業民營企業在運作上市的過程中,最容易陷入三類陷阱。
政策整蠱 對國內A股創業板市場的幻想與癡迷不悟,是企業家們最大的陷阱。
古希臘海妖塞壬的歌聲迷惑了無數水手,導致船只觸礁,水手喪命。無獨有偶,1999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也響起一陣深圳創業板的“歌聲”。這個號稱“上市門檻低、專為高技術創業企業量身打造”的市場,令全國數以千計的創業民營企業家為之瘋狂。
最后,238家企業被深交所相中,成為第一批上市備選企業。然而,深圳創業板再無下文。市場虛位以待,一待就是五六年。
事實上,在這段時間里,這些民營企業家們應該做的是早點兒打破幻想,早謀出路。可是,絕大部分人就像聽了海妖歌聲的水手一樣執迷不悟,他們堅信政府是不會整蠱企業的。
問題是,政府和深交所也并非想故意整蠱企業。只不過政府在“摸著石頭過河”,趟到創業板這里,發現水比較深,想了想就回去了,剩下這些癡情的企業還在河里堅持。
癡迷不悟的結果,就是這238家企業,今天大多已經消失。
今天,又有學者、政界人士高呼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筆者看來,企業家們不妨先聽個熱鬧,但切勿再度癡迷。
案例誤導
百度搜索、分眾傳媒、無錫尚德太陽能等民營企業的成功境外上市,是對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另一種誤導。
為什么這么講呢?百度、尚德這類企業的董事長,早赴西方留學,并和西方的導師、同學們打成一片。西方的價值觀、人際關系網絡、資本市場知識,早已植入他們的思維里。所以,他們回國創業后,能夠很快地直接與西方資本市場建立聯系,順利上市。
然而,我們的民營企業家,絕大部分是草根創業者,對西方資本市場操作模式、評價體系等相關知識的掌握基本為零。
任何一家中國民營企業的董事長,在打算赴境外上市之前,有必要先問問自己:你有沒有在美國名校留學的經歷?你有沒有享譽全球的洋導師?你有沒有在美國生活和工作過一年的經歷?你有沒有超過10個美國當地的朋友或者同學?
如果這些都沒有,請準備至少三年時間,來經歷和補充這些境外資本市場的知識和經驗,這個過程雖然漫長,但是必須的。
去美國上市,最關鍵的就是和西方投資者的接觸。這就像談戀愛,急于求成往往導致失敗,只有經驗足夠多、人生閱歷足夠豐富之后,什么類型的異性最適合你,才能有一個準確的論斷。否則,往往出現“見一個愛一個,談一個吹一個”的悲慘結局。
標準差異
中國股市的上市標準,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方主板市場,經過十幾年本土經驗的修正和補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企業上市標準。
每每涉及企業上市,發審委委員們就會在PK臺上發問:“貴企業去年稅后利潤多少?今年預計稅后利潤多少?”如果回答少于3000萬元,結果可想而知。“貴企業上游原料由誰供應?下游產品向誰輸出?是否有完善產業鏈條的計劃?”如果答案為否,即便最后能夠上市,也得先磨破三層嘴皮子。
這種經驗和約定俗成,使我們的企業家,往往還在企業創業的時候,就考慮著做大企業,做全產業鏈條。
無錫尚德曾打算建設上游的多晶硅玻璃生產線和下游的電池生產線,這樣一來,企業的產業鏈條確實完整了,但是,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西方經濟體早已經完成了高度專業化分工過程,他們更認可一個企業,專注于一件產品,做到全球第一,而不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突出。
而我們絕大部分企業家,是不知道這種區別的,我們往往把自己的精力與企業人力、財力浪費于企業規模的縱向擴大上,吃了上家碰下家,只能使我們離西方資本市場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