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網訊中小企業板重開IPO,七個創投管理相關配套細則的推出,都使得在與外資VC的遭遇戰中一直未能擺脫窘境的中國本土VC,漸漸窺到了黎明的曙光。
在很多風險投資論壇上,人們都已經習慣了某VC(風險投資)合伙人被一大群創業者緊緊圍在中間爭搶著索要名片的場面。但在近期的活動中,細心人士都會發現,穿梭于臺下忙于攀談和交換名片的,不再局限于創業者和中間服務提供商,而是多了很多VC的身影,其中特別是以本土VC居多。
聯想投資的投資經理告訴記者:“我們的口號,就是做積極主動的VC!”剛剛啟動第三期基金的聯想投資異常活躍,幾乎近期的每次VC活動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在一些大型投資論壇上,聯想投資甚至會同時出動30余名投資經理,通過人海戰術打起了項目爭奪戰。
“現在好的項目就得搶!”深圳創投同業公會秘書長王守仁感嘆道。
自1998年以來,中國創投機構的發展并不順利,政策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本土創投的發展。2000年深圳要開創業板,當時在深圳成立了190多家創投公司,經過幾年洗禮后,真正存活下來的就10家左右。在此期間,中國本土創投業一直比較低迷。
“能活下來的國內創投企業越來越少。原來北京的創投機構有60多家會員,這幾年只有20多家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曾經這樣描述北京地區創投企業發展現況。
2006年是風險投資的春天,然而對于中國本土VC來說卻一直沒有擺脫窘境。SequoiaCapital、DCM、Accel等國際主流風險投資入駐中國給本土VC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啟明創投落戶中國、華平投資在華拓展新項目、凱雷投資大筆并購等等,接連不斷的消息也頗讓本土VC艷羨不已。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06年中國創業投資中期報告》顯示,外資機構投了71%的項目,本土只占了24%,外資機構仍占據主導地位。
政策壁壘解除
大量外國風險資金投資或者收購中國高科技企業,可能造成這些企業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流失,從而帶來后患。中科招商總裁單祥雙表示,中國很多優秀的公司都被外國投資者買斷,這是國民財富的流失,稅收的流失,也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流失。只有扶植本土創業投資機構的發展,才能把這個本屬于我們的陣地奪回來。
風險投資在整個創新型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關部門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去年年底,由發改委等國家十部委聯合發布《創業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給本土VC以合法地位,對創投企業資金來源、退出機制等做了相應規定。
在《辦法》的具體實施上,財政、金融、證券等多部門制訂的7個創投管理相關配套細則也將在本月或下月起陸續推出。這包括《創投稅收辦法》、《創投備案管理辦法》、《創投政策引導集資辦法》、《保險資金進入創投實施辦法》、《創投企業債券融資辦法》、《證券公司參與創投辦法》和《允許創投在境外設立離岸創投基金辦法》。
通過這些細則,創投企業投資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金額的70%可用于抵減其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其受益者將是在發改委備案的中國本土創投企業。
另外,本土創投企業將形成由中央財政和政策性銀行等聯手打造的中央創投基金引導,吸引境內外社會民間資金,帶動各產業和地方創投齊發展的格局。這些引導資金不控股、不參與直接經營,只實行必要的監督管理。據了解,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對蘇州注入了20億元開發資金,其中一部分已被蘇州政府注入發起了規模為10億元的張江高科技創投基金,該基金計劃三年內發展為20億元。
根據央行正在制訂的《中小企業發行可轉債辦法》,創投企業可以以債券投資的形式投資創業期公司。如果創業期公司發展失敗,須連本帶息償還創投企業的投資。這無疑對創投企業發展起到保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