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產業基金受宏觀調控影響暫時擱淺 被寄予厚望的濱海新區,終于在“先行先試”的路上跨出了第一步。
9月3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了濱海新區的7項外匯改革政策:允許區內金融機構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對其“作為特殊經濟區”進行外匯政策整合;取消進出口核銷制度;實施意愿結售匯;對跨國公司資金集中管理;為金融機構建設統一的外匯交易平臺系統和為境內資金直接投資境外提供方便。 而早在此前的8月31日,國務院已正式下發《關于設立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的批復》。濱海新區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試”終于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混業經營只欠東風
早在6月5日,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就明確指出,鼓勵濱海新區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可在產業投資基金、創業風險投資、金融業綜合經營、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外匯管理政策、離岸金融業務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驗。
然而,試點的相當一部分內容,和國家現行的金融政策有不符之處,細則制定困難重重,隨后的兩個多月里,“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由天津市發改委領銜的金融改革配套方案,也遲遲沒有出臺。
“我們提出的重點,包括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和金融業混業經營,”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戴金平說。戴曾參與濱海新區金融配套方案的研討,“此次出臺的7項外匯改革政策,已經體現出,在某些資本項下可自由結匯和自由兌換!
而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有望“先行先試”金融混業經營,它也做好了一切準備——目前,泰達控股已經涉足了除期貨之外的所有金融領域,包括參股北方信托、渤海銀行、渤海證券、恒安人壽、泰達擔保等多家金融公司。
“只要政策允許,泰達控股很容易就可以整合內部資源,上馬混業經營。”戴金平認為,開展金融混業業務,是金融業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經之路,而濱海新區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但現在還需等待,《財經時報》獲知,堪當“東風”的“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已于9月7日上報國務院,其金融改革方案,將在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審批同意后逐步實施。
離岸金融中心漸近
此次公布的7項外匯改革政策中,最受關注的當屬離岸金融業務。
“天津是生產加工型外資基地,一直以來,對真正意義上的離岸金融業務需求并不是很強烈!贝鹘鹌秸J為,該政策的意義在于,通過吸引新的金融機構進入和新業務的開發,帶動對離岸金融的需求,“是供給帶動型而不是需求帶動型”。
事實上,中國銀行和一些外資銀行,已經在濱海新區開展了離岸金融業務,濱海新區的金融改革目標并不僅限于此,而是建設離岸金融中心。
目前,濱海新區乃至浦東所開展的離岸金融業務都遠遠沒有到位!霸趪栏竦馁Y本流動限制下,離岸金融的意義根本體現不出來,這也是浦東離岸金融業務難以盈利的原因所在!贝鹘鹌秸J為,香港的離岸金融業務之所以發達,是和其自由港的性質不可分割的,“濱海新區能不能有所突破,關鍵在于相關的綜合配套改革能否獲批,比如說資本流動相應放開!
此次,有望和國際接軌的離岸金融試點放在濱海新區進行,和東疆保稅港區提上日程不無關系。而東疆港的目標,是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自由貿易港。
8月3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天津市關于建設東疆保稅港區的請示——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的功能和稅收、外匯政策按照《國務院關于設立洋山保稅港區的批復》的有關規定執行。此外,“還可根據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相關要求,在機制、體制創新等方面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
此前,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皮黔生已經透露,新區金融配套改革方案,就包括結合東疆保稅港建設,在多種外幣結算、對外貿易結算等業務上,采取更通用的、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
而濱海新區理想的離岸金融模式,是在東疆港區內,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外幣自由進出,并逐步擴展至濱海新區。
產業基金擱淺
“與浦東、深圳不同,濱海新區不僅要吸引投資,最重要的是改善融資環境!睘I海新區的一位決策層官員曾不止一次的闡述過這個“濱海理念”。
早在今年3月,濱海新區直接融資創新的開山之作——渤海產業基金就已經獲國務院特批。
渤海產業基金總規模為200億元,首期發起機構為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國家開發銀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郵政儲蓄銀行、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和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第一期60億元已募集完成,原計劃在6月底7月初成立。
然而,比渤海產業資金更早到來的,是全國性固定資產投資過熱,國家宏觀調控也隨之而來。戴金平透露,受此影響,渤海產業基金暫時擱淺。
據《財經時報》了解,同時擱置的還有濱海新區此前運作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
2004年“8·31”大限后,天津房地產業遭遇了資金瓶頸,運作REITs的天津商聯房地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產業基金和REITs什么時候重啟,還要看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戴金平如是說。
不過,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濱海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宋聯新未對“擱淺”消息給予證實。
而此前,皮黔生曾對渤海產業基金未能如期建立做出解釋:“因為相關手續和協調工作,略有推遲。”
相關搜索關鍵詞:區域、長三角關注“新國資”
上海市發改委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汪勝洋,在對浙江嘉興、余杭、紹興、北侖等地區做了兩年的了解、走訪之后得出結論:整個長三角,尤其在江浙地區,傳統國資退出之后,非生產性國資在迅速膨脹,已經超出了傳統國資,幾乎覆蓋了整個浙江。 他將這類以管理投資形式存在的國資稱為“新國資”。這些非生產性的投資類、管理類企業,主要的資源是土地和信貸。
“開發區是新國資的典型代表,還有政府背景的開發公司和投資公司,在蘇州,傳統的制造業國資,包括資產負債,大概還有20億~30億元,但是它的新區和工業園區的資產已經是將近400個億!
其實,新國資早就有之,在上海浦東開發之初,由于市場開發主體缺乏,浦東開始采取由政府向開發公司無償注入資源性資產(土地)、開發公司以此向銀行抵押獲取貸款的方式,來解決資金難題。于是閑置的土地資源就被轉化為開發建設資金,進而轉化為浦東經營性國有資產。當時其被稱為“政策性的項目公司”或者是“資源性公司”。
現在,浦東擁有陸家嘴、金橋、張江、外高橋四個開發(集團)公司及浦東發展集團、土地控股公司。據浦東新區國資委有關人員介紹,到2005年底,浦東國有企業的凈資產規模已經達到332億元,浦東國資總量的97%以上集中在上述公司。
“現在很多開發公司很多還是國有制的,開發區也沒有明顯的體制轉換,由于新國資掌握的資金、資源十分巨大,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將其約束起來,或許會壟斷資源、干預經濟,進而與民爭利!蓖魟傺笾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