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硅谷人不相信魔法,但他們相信奇跡。而邁克爾·莫瑞茨(Michael Moritz)則是奇跡的象征和創造者。作為美國頂級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的合伙人,他投資了Yahoo!、Google、Paypal、Flextronics等一連串堪稱神奇的公司,由他投資并協助設立的公司,目前超過納斯達克總市值的10%。
今天,幾乎所有人都在稱贊Google是一家偉大的公司,邁克爾·莫瑞茨則在這家公司僅有12個員工的時候就看到了這一點。在投資Google的這一筆交易中,邁克爾·莫瑞茨把1250萬美元的投資變成了51億美元的收益。換句話說,用了5年時間,他讓每1元錢的價值增長了408倍。
《福布斯》雜志每年會給風險投資家打一次分,這個“分數”由風險投資家們過去5年投資回報率的加權平均構成。現在,邁克爾·莫瑞茨是那個分數最高的人。
曾經有7年時間,這雙手拿著錄音筆為《時代》周刊工作。此后20年,這雙手忙著在硅谷指點資本與科技的完美結合。9月11日,北京,這雙“點金之手”正端著一杯溫熱的咖啡,坐在《經濟觀察報》記者的對面,回答關于“點金術”的問題。
他們是這樣一群人
51年前,邁克爾·莫瑞茨出生在威爾士的一個猶太難民家庭。他的教育經歷是古典文化與現代商業的結合,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歷史學本科課程;隨后在美國賓斯法尼亞大學進修歷史。之后,他進入沃頓商學院接受MBA教育。
在《時代》周刊做記者的7年間,莫瑞茨曾想成為一家最好媒體中最好的記者,但一次對早期風險投資家亞瑟·洛克的采訪改變了他。亞瑟·洛克因為投資英特爾而出名,而英特爾改寫了整個信息產業的歷史。莫瑞茨現在相信,對年輕人來說,進入風險投資業可能是個比普通工作更好的選擇。那是在1984年。
記者生涯賦予他的優秀素質在之后的工作中依然很有用處,他同時是一個出色的提問者與出色的傾聽者。或許提問更加重要,很多時候風險投資家需要通過提問迅速了解對方,也要學會用提問來說服對方。
從那時起到現在,他都認為做一個風險投資家是很“幸福”的,“每一天都是對智慧的測試,你幾乎每天都有開始做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業的機會,我們總是跟創業者一起工作和成長,思維始終能保持年輕狀態”。但并非每一個人都是風險投資家的合適人選。莫瑞茨說,成功的風險投資家需要有三種素質,那就是:很多的準備工作、犯過很多錯誤以及非常堅強的意志。
說起“犯錯誤”,莫瑞茨做了一個“非常不幸”的表情。莫瑞茨當然也經歷過很多失敗,幸運的是,他從來沒有“輸掉自己的褲子”。“作為一個風險投資家,我身體里面大部分的骨頭都是樂觀的。但同時也要對事情什么時候可能發生差錯有感覺,”莫瑞茨說,“風險投資肯定有風險,并且很遺憾,我們不能買保險。所以最好的防范就是,永遠為失敗擔心。”
“風險投資是一門謙虛的生意,”莫瑞茨說,“我們自己經常說,我們永遠都是跟我們下一個投資的公司一樣好。這是說,我們永遠要把下一個要投資的公司做好,永遠向前看,不會看過去的成就。”
中國的偉大公司或許還沒有出現
“向前看”除了意味著進取,更意味著改變。
紅杉資本曾經被說成是這樣一家公司,他們“投資半徑不超出硅谷40英里”,硅谷乃至美國西海岸的創新機會已經非常多,不需要另外尋求。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中國是全球風險投資界“國王”邁克爾·莫瑞茨最感興趣的市場之一。
“中國的風險投資剛剛翻開第一章,”莫瑞茨說,這樣的提法毫無負面含義,只是說明中國的偉大的企業才剛剛開始起步。“雖然我們在中國已經看到了很多成功的企業,但如果過50年、100年以后再回過頭來看,我們會覺得現在的企業只是微型的,”他說,“很有可能,很多偉大企業的創始人現在還沒有出生呢。”
紅杉已經在中國、印度、以色列設立了投資基金。其中,中國基金由曾經成功投資了百度公司的張帆與創立了攜程網的沈南鵬擔任合伙人。莫瑞茨說,不管在哪里,風險投資總是一件本地化的工作,應該由更加熟悉當地技能、知識、關系、做事情慣例的本土團隊來運作。莫瑞茨用了大概兩年時間來尋找他在中國的合作伙伴,他發現找伙伴比找到合適的創業者更難。紅杉要找的是具備以下特性的人:對中國非常了解,在中國長大,過去6到8年生活在中國,知道在中國怎樣做才能成功,但這個人也要非常了解美國。同時他要非常聰明,非常有野心——兩年內,紅杉找到的人不是缺少這個就是缺少那個。幸運的是,雖然進入這個名單的人選很少,他們最終仍然找到了張帆和沈南鵬。
紅杉投資在中國會嘗試更多行業的投資,具體挑選哪些公司主要由中國基金的團隊來決定。莫瑞茨這次來中國的目的,是為了跟中國團隊增進了解,也要會見那些已經投資過的中國公司。
巨人還是普通人,誰會獲得他的投資?
莫瑞茨會對什么樣的公司和創業者感興趣?
先來看看莫瑞茨的老師唐·瓦倫坦教了他些什么。1986年,把莫瑞茨招進紅杉資本的是創始人唐·瓦倫坦。除了機會,唐給莫瑞茨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樣一個觀點:選擇賽馬,不如選擇賽道。莫瑞茨解釋說,如果他面前有一個非要往懸崖下面跳的巨人,還有一個要撲向花叢的普通人,他當然會選擇普通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有些人看來,投資成功就像一場完全不可把握的賭博,而對莫瑞茨來說,成功的投資是收獲意料中的喜悅——在前景看好的市場,投資給那些前景看好的公司,機會總會比較大。
莫瑞茨是一個善于把握趨勢的人,換句話說,在所有最成功的投資上,他總是押對了賽道。1993年,他看到電腦制造業外包的趨勢,于是投資新加坡的設計代工廠商Flextronics;1994年,他看到互聯網的浪潮,于是投資了雅虎;1999年,看到獨立搜索有望成為一個市場,他投資了Google;看到電子支付的前景,他投資了PayPal……
在適當的時候,進入適當的市場,選擇市場內排名第一、二的玩家下注——如果說有什么秘訣,那把這些組合起來就是了。莫瑞茨解釋說,這并不困難,因為當順風吹在我們背后的時候,我們總會跑得更快些。
現在,莫瑞茨看到的一個新趨勢是“無縫移動”——讓所有的東西在所有的時間內都能夠與互聯網自由連接。這種趨勢不管在美國、中國還是以色列、印度都是一樣的。
在這個思路下,過去5年,莫瑞茨把一億美元分別投資給大約十家公司。這些公司包括提供網絡通訊簿服務的Plaxo、手機游戲公司Digital Chocolate、電子商務公司RedEnvelope和Zappos、旅游網站Kayak、培訓軟件公司Saba、新能源公司A123、網絡游戲租賃服務公司Gamefly和印度的商務流程外包服務商24/7 Customer等。
他會扼住創業者的喉嚨嗎?
一份2006年出版的中文媒體說,莫瑞茨對待創業者的態度就是“卡住他們的喉嚨”。對這個說法,莫瑞茨倍感驚訝。他說,這是一個“迷失在翻譯中”的典型故事,事實上,他的觀點恰恰與此相反。
“我要去投資的一定是非常強的人,這個人要準備好了去做與眾不同的事情,”他說,“如果是一個愿意被別人控制的人,可能不是我需要的創業者。”
莫瑞茨甚至不同意把風險投資看作“點石成金”。他認為并不是風險投資家使得一家公司從平凡變得卓越,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金子,他看中的創業者不一定都是些怪里怪氣的所謂天才,也不是那些有著宏大計劃的夢想家。他說,天才并不難找到,但他看好的創業者就是那些“把事情做得比別人好”的人。
那么,風險投資能夠給創業者什么樣的幫助呢?莫瑞茨說,盡管很多時候,這種問題的回答都會有些空洞,但他確實相信,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想要的只是錢,那么他就不應該來找紅杉公司。因為在其他投資公司,他可以用更少的代價拿到錢。他們來找紅杉,肯定是因為其他的更多的東西。
這些更多的東西是什么?“一個公司發展時需要人、客戶以及錢。紅杉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主要是這三個方面”。在莫瑞茨看來,好的風險投資基金應該可以幫助企業吸引好的人才,這些人才可能是銷售、市場人員,也可能是技術總監、甚至幾位董事。好的基金也可以幫助說服這些好的人才加入這些公司。除此之外,創業公司還需要好的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以及其他所有可能的公司的幫助。像紅杉這樣的風險投資公司,可以在這些層面帶來幫助。第三點,在入股的那些錢之外,他們還需要很多形式的資金,比如銀行借款、抵押貸款等。這些只是最基本的,莫瑞茨說,隨著公司擴大,風險投資還能夠為公司帶來更多。
這之后剩下的事情,莫瑞茨說,就等著為成功公司的創立者和管理者喝彩吧,把失敗的責罵歸于那些愚蠢的投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