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可望于下月正式出臺
本報訊 國家發改委官員29日在合肥舉行的中國中部科技創新與風險投資高層論壇上透露,從下月起,中央有關部門將相繼出臺系列配套政策進一步推動民間資本成為風險創業投資主體,以改變中國目前風險投資“外熱內冷”的局面。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副處長劉健鈞介紹說,2005年11月,國家十部委聯合出臺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得到了市場積極響應。為了使這個辦法更具有現實的操作性,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和保監會等相關部門將陸續出臺6個方面的配套政策。
劉鍵鈞說,借鑒英、美等國的成功做法,中國將為風險創業投資企業制定一個比較適度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實行投資收益稅收減免或投資額按一定比例抵扣應納所得稅。這項政策的具體方案國家發改委已與財政部、國家稅務局聯合制定完成,可望于下月正式出臺。
其次,借鑒英國、以色列的做法,設立中央政府出資的各種風險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采取“讓利于民”的原則參股扶持民間商業性風險投資。
第三,保監會、證監會也正在分別加緊制定保險資金、證券公司開展創業投資業務的管理辦法。
第四,制定特殊政策允許創業投資公司向銀行進行長期貸款。
第五,扶持發展區域性交易市場,拓寬創業投資的退出渠道。
第六,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允許國外資金自由進出中國創業投資領域的相關管理規定。
參與起草《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的劉鍵鈞說,風險創業投資是一種權利義務不對等的高風險投資行為,僅僅依靠市場去配置風險創業資本是遠遠不夠的。以上6個方面的配套政策將做到成熟一個出臺一個,“相信會為中國風險創業投資業創造一個比較好的政策支持環境”。
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對于最近幾年一直低迷的本土風險投資業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必將對本土風險投資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進而推動中國自主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同時參與此次中國中部科技創新與風險投資高層論壇的香港理工大學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院長陳工孟介紹,數據顯示,僅僅今年上半年就有幾十家境外風險投資基金專門投資中國,資金的總量達到幾十億美元。而與此相對的是,國內風險投資機構由2000年超過400多家,下降到現在的不足100家,其中還有一些掛著風險投資的招牌,實際上卻在做房地產、炒股票。
陳工孟說,造成中國風險投資業“外熱內冷”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體制不順。中國目前的風險機構95%以上都是國營的,具備了所有國有企業的通病,沒有一套與市場接軌的科學激勵機制、用人機制、監督機制。因此,吸引民間資本成為風險創業投資的主體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已經走到了前面。北京市政府設立了2億元的風險補償基金,對于市政府規定的高風險項目,如果投資出現了虧損,政府根據清算情況,可以補償實際虧損額的50%。山西省政府也已經在籌集設立包括投資基金、風險補償基金和擔保基金在內共6億人民幣的風險投資引導基金。
背景鏈接
中部地區風險投資機構不到全國一成
從總體上看,中國中部地區風險投資資本的數量小、規模小、在全國的比重比較低。
中部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27%;高等院校占全國的26.1%;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全國的22.5%;生產總值占到全國的20%左右;科研成果占全國的17%左右。這些指標數都具有相當的分量。
但另一組數據卻與此極不相稱。中部地區授權專利只有9.1%,中部地區的技術市場交易額占全國的9.5%,風險投資機構25家,占全國7.8%,而東部有200家、西部66家、東北26家。2006年上半年,全國創業風險投資出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中部地區也略有起色,但風險投資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周邊地區,從項目數和融資金額來看,中部地區10個項目共獲得融資2.71億元,占全國項目數的6%,融資金額的4.5%。這些數據說明中部地區的科技成果產業化,以及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相當滯后。
中部崛起將為創業風險投資帶來極大的機遇。風險投資家們在中部地區尤其可關注四大領域:傳統優勢制造業的產業升級領域,如電力、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的提升;優勢資源領域,如優勢礦產、獨特文化產業的開發;自主創新領域,如生物質能、中藥、汽車等中部地區特有的自主創新成果;產業轉移領域,如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而來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