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成都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擁有大量急需種子資金的高新技術企業,但風投的興趣仿佛并不在此。
“去了也沒有用,何必再去呢!”王陽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做食用菌加工和提純, 現在企業發展急需資金,但從親朋好友那里再也借不到錢了。于是,他想到了尋求風險投資。王陽告訴記者,他已記不清參加了多少場投資論壇和送出了多少計劃書,今年3月糖酒會期間還有新加坡的風投基金上門考察,但目前都沒有下文。盡管最近幾天在成都舉辦第五屆亞洲投資論壇,很多國際知名風投機構都將參會,但他沒有準備參加。
外熱內冷只看不做
“1999年、2000年成都風投幾乎達到了頂峰,但那段最風光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成都市創業投資協會夏先生告訴記者,最近幾年,成都市場上的風投一直低迷,形成了“內冷外熱”的狀況。夏先生解釋說,“外熱”是指境外風險投資在內地非常活躍,“內冷”則是指本土風險投資機構發展緩慢。盡管成都擁有國家級的高新開發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龍泉經濟技術區,但目前本土風險投資機構只有4、5家。而大多數國際知名的風投機構甚至都沒有在成都設立辦事處。
業內人士認為,其實西部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也吸引了風險投資家們的廣泛關注,幾年來,包括世界著名的風險投資機構美國那茲達克投資公司在內的十多家風險投資機構都到成都尋求過合作項目。特別是在2000年前后,掀起了一股浪潮,因為成都勞動力成本低、人才多、交通發達。
但夏先生表示,由于種種原因,許多風險投資正在尋找新的出路。因此,來者雖然眾多,但下單卻顯得小心翼翼。據悉,目前國內風險投資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及周邊地區。
退出不暢資金受阻
相比沿海發達地區,成都本土的風險投資力量屬偏小偏弱。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起步晚,以及本地區財力問題外,退出機制也是一個問題。“好投資項目本來就不多,真投入了,怎樣收回投資是個難題。”
2003年,成都棒棒娃實業公司獲得了美國——四川中小企業投資基金1200萬美元的風險資本投入,成為了當時西部地區風險外資投入的首家食品企業,曾在業界哄動一時。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上市遙遙無期,風險投資至今未能成功退出。而該基金在川投資的另外兩個項目也未獲得成功。
成都創業投資協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回顧風險投資在成都的興起和發展歷程,在潮起潮落的不同時期,風險投資的退出一直是投資機構、高科技企業、政府、學者關注和爭論的焦點。退出是風險投資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不能成功退出的風險投資項目無法給投資人帶來有效的回報,創業團隊和管理層也無法獲得相應的收益,創業投資也不能有效地循環。深圳中小企業板推出后,截止目前也僅有1家川企成功上市。
除此之外,該負責人認為,缺乏好的項目、企業信用低也是風投難以發展的重要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目前國內風險投資機制的不順,體制沒有完全建立。
何去何從難以預料
有證券投行人士表示,目前,成都本土的風險投資機構基本都是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具備了所有國有企業的通病。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用人機制和監督機制,導致了本土風險投資業發展不好。此外,政策不到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國內風險投資業的稅收政策、退出通道均不成熟,如本土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的企業很難去中國香港或國外上市。
該人士指出,要促進本土風險投資業發展,必要條件就是解決機制和政策問題。政府在發展風險投資的過程中,不要像以前那樣直接去創辦、主導風險投資機構,而應該引導、支持風險投資機構發展,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包括設立引導基金、提供稅收優惠等。而企業則應該做好商業計劃書,守信用和加強企業的治理。
“如果不從體制上機制上根本解決,未來成都的風險投資業走向哪里,還不好說。”相關人士談及到此憂心忡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