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資本逐漸遠去 網民決定中國Web2.0失敗 Digg即將被收購的傳聞最近在互聯網上盛傳,如果把時間往前回退幾個月,這條看似簡單的傳言一定能使眾多國內互聯網人亢奮。但現在,無論如何也興奮不起來了。Digg是國外一個知名的IT新聞社區,從創立以來一直以用戶選擇為中心的新聞模式,是一個被標榜為Web2.0旗幟的網站。
就在這個月初,Google以16.5億美金完成了對YouTube的收購,一樁發生在國外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的收購在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YouTube是一個美國流行的視頻分享網站,也同樣貼過Web2.0的標簽。
國內這兩年出現了一大批做這種Web2.0的網站,但他們的日子似乎與美國相去甚遠。此前受風險投資追捧的喜悅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一系列的裁員換人,已經讓中國的Web2.0前景黯然,幾乎可以宣告中國的Web2.0即將死亡,畢竟16.5億美金這種數字離他們太遠了。
刺激國內Web2.0主要有兩個信號,一個是資本市場開始逐漸遠去,另一個是國內的互聯網大鱷不對Web2.0作任何的收購,當然這兩個信號也是互為聯系的。為什么在中國和美國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呢?追溯根源,就是在于Web2.0最值得驕傲的用戶所造成的,成敗都是用戶。
美國和中國網民數量居世界排名前兩名,都有著超過一億人數的網民,但這兩個國家的億萬網民有著很大的不同,也正是這個不同導致了Web2.0不同結果。
互聯網實際上就是圍繞需求、技術、產品三條線進行發展的。美國的網民的互聯網需求和技術與互聯網產品幾乎是同步的,而中國的網民的需求、技術和互聯網產品這三者往往沒能同步,有的甚至相差非常大。互聯網產品從美國照搬到國內可以說沒有任何的損失,與美國幾乎是同步發展的,但國內的網民對某項互聯網產品工具的使用需求并沒有達到相對的高度,少數網民有了需求但技術水平并跟不上速度,這三者的脫節給了大網站充足的時間,掌握了機會,這也是之所以國內的互聯網大鱷不對Web2.0做任何收購的原因。
舉例來說,一個Web2.0新產品網站在美國推出,迎合了一大批網民的需求,同時網民又能很快地使用這個工具,這三者的同步,那么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網站就會擁有一大批用戶,或許一半網民會去使用它,而當其它互聯網大鱷發現這個市場的時候,已經很難去贏得市場,難道去努力征服剩下的所有不到一半的用戶?于是,收購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在中國,前面兩年的時間里有100萬的人寫了博客,等普遍用戶用了這個需求之后,大網站是去花錢收購那100萬用戶還是開發產品去爭取1億網民中的9900萬,2年的時間是需求、技術和產品不同步而給出的。
Web2.0的失敗并不意味當初不應該走這條路,當中國互聯網出現以門戶網站,SP,網絡游戲概念的三次重要發展階段之后,似乎一下子安靜了,大家都尋找第四條通向納斯達克的路,于是Web2.0很快被帶到了中國。
最近搞酒店連鎖的如家在納斯達克上市似乎表明第四條的存在,一個以西方現代運營模式解決中國傳統行業的思路被風險投資商看在眼里,正好是這個時間,國內Web2.0可以歇歇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