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風投要求苛刻 創投峰會幾無成交項目
“雖然沒有拿到風險投資,但聽了專業人士的建議有很多收獲”,在昨天舉行的上海首屆中小企業國際創投融資峰會上,一位帶著項目來融資的創業者告訴記者。據介紹,主辦方在現場推薦的近80個高新科技項目并沒有引起各家風險投資機構的足夠重視,幾乎全部落空。一些風險投資人告訴記者,很多創業者把風險投資看作是快速造富的工具,但對于如何吸引風投仍存在諸多誤區。 80融資項目幾全落空
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創業者中不乏有兩鬢白發的老教授和年輕的大學生,甚至還有房地產開發商,但很多創業者與投資人交流幾分鐘后便很快結束對話轉投下一個投資人。幾家小型互聯網企業的創始人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有很好的創意和執行團隊,也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但現在想打動風投很難,往往還沒等自己介紹完,風投已經流露出不感興趣的表情,“他們要求的條件非常苛刻”。
據介紹,幾天前在海派創業投融資交流對接大會上,70多家中外風險投資與數百個創業者進行了對接,然而,創業者的激情和執著卻沒打動風險投資,最后被風險投資看中的項目也寥寥無幾。
外資風投要求苛刻
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副總裁毛丞宇告訴記者,一般在10分鐘之內,投資人就會決定要不要否定一個項目,除非這個項目在某些方面有獨特的競爭力,比如技術、品牌、先進入市場、執行力等。
軟銀賽富亞洲投資公司首席合伙人閻炎也表達了相近的觀點,認為風險投資比較青睞具有顛覆性的技術,以及在技術與商業上正在進行新的融合的領域里的產品和服務,市場潛力巨大且發展迅速,同時要有良好經歷的創始人和領導者。據介紹,他通常花40%的時間來考察項目的可行性,除了分析商業模式、財務問題等硬指標,他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考察該公司的團隊,特別是公司的主要領導人。
本土風投業有誤區
一家做生物醫藥的公司創始人告訴記者,按照美國行規,風險投資遵循“成一敗九”的法則,但在中國恰恰相反,很多本土風險投資非常熟悉國內的產業環境和政策,能夠把項目可能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列出來,在全部解決之前決不投資,最后成功率可以達到90%-95%。這樣一來,對風險投資來說的確是降低了風險,但他們同時也將很多好的項目拒之門外。
招商局富鑫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劉宏彬則坦言,現在很多創業者都是以獲得風險投資為創業目的,這就陷入了誤區,拿到風投有更多的偶然性,應該選擇那些即便沒有風投也可以維持下去的項目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