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夠給我一個展示項目的機會。”一位民企女老板突然站起來大聲說道,打破了現場由于等待幻燈片轉換帶來的短暫安寧。
這是日前發生在“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2007投融資高峰論壇”上的一幕,現場近百個企業代表都懷揣著精心準備的商業計劃書,爭取每一個項目融資的機會。
而他們要尋找的對話對象正是凱雷、ePlanet基金、紅杉資本、聯想投資、鼎暉等風投公司,還有渣打銀行等。
在一個相對越來越開放與鼓勵競爭的環境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更多是企業責任,VC(風險投資公司)責任,還是銀行責任?對于中小企業融資來說,選擇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更有效果?
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參加了論壇,并在會后對專家、風投人士、銀行界人士進行了采訪。
下一輪投資高地
趙寧(凱雷投資集團亞洲區副總裁):其實,現在投資者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是創業者的最好時機。如果說四五年前還是投資者為主導,現在則已經進入了創業者的春天。遇到一個好的項目,投資公司的價格、速度都很重要,目前,互聯網的投資總量仍在增加,但比例仍在下降。部分投資人開始分散一些投資資金到傳統制造業創新企業,而不是純粹的TMT(電信、媒體、高科技)行業。
孫文海(ePlanet基金執行董事):投資人對投資項目的考量,有幾個關鍵詞,足夠大的市場規模;足夠快的速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投資重點,會集中在半導體芯片市場和消費服務市場。
中國企業要更多找商業模式的創新。首先,商業模式能否有可擴展性。你想創立很大的雜貨鋪,這就不具備可擴展性,但如果做連鎖店,就具有可擴展性,還可以上市;其次,是可持續性。
成功的商業模式一般都具有幾個特點,一是Replication(復制型);第二是,Replacement(替代型),半導體芯片制造業,以成本優勢、價格優勢打敗競爭對手;第三是,Revolution (創新型),在空白的市場上創立公司。
此外,在中國創業,團隊比技術重要得多。創業團隊占所有成功因素比重的50%以上。商業模式的創新比技術更加重要,而商業模式的創業團隊自然是重中之重。
計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去年,從投資數量上看,TMT行業還是占大頭。我們仍然關心TMT行業,同時也開始關心醫療行業。但從投資金額上來說,很多傳統行業占不小比例。
此外,中國在各個消費領域都會有一些公司興起。以如家為例,中國消費者不會滿足于過去比較低端或者單一的服務,如家就滿足了便利又經濟的中端服務。中端服務往往能夠更容易跨地區,創造規模比較大的公司。包括衣食住行,都出現很多新的投資機會。
相對成熟期的創業公司,我們更多從將來產品如何滿足市場需要來看。他們需要的不僅是錢,更多的是合作伙伴,公司治理結構更加規范化。
李強(上海小企業服務中心金融部部長):這跟國家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都有關系。目前國家產業重點正在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物流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被提到重頭,大型連鎖商業項目也是趨勢。大賣場雖然毛利低,但規模大,增長趨勢穩定,符合風投的投資風格。
上海3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70%是商貿類的,農業不到1%,生產性企業占20%左右。因此,對于這里的中小企業來說,關鍵還是要創新思路,創新盈利模式。上海的會展業、旅游業都發展得不錯。
對風投來說,主要是尋找高成長型企業,對于是否高技術倒是次要考慮的問題。
中小企業,找銀行,
還是找風投更好?
李強:2000年開始,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難在擔保難,重點放在如何成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上。所以后來形成了一體兩翼三層的體系。一體就是形成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兩翼就是政策型擔保和市場型擔保,三層即省、市、縣三級。
政策性擔保資金在上海有150多億元,6000多家企業受益。但民營擔保卻一直沒有起來。后來發現,擔保作為一種間接的間接融資,仍然依賴于銀行的間接融資,根本上很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擔保在2004~2005年最風靡的時候,上海有100多家機構,現在碩果僅存的沒有幾家,至今擔保協會都沒成立, 民營擔保公司,總體氣候和規模都不大。
雖然,在推動間接貸款上,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推動多種多樣的融資貸款品種。但其中有一些問題,大多數銀行不認可民間金融機構,而政府機構大多數為了保值增值也遇到難題,所以對中小企業實際推動效果不好,成果也不顯著。
現在提出要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中小型融資,國家把重點集中到科技型企業上,不能一概而論去支持,而是有重點的支持。
中小企業風險大,銀行包打天下不可能,所以風投應運而生。有一批國內風險投資都極力支持直接融資方式,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前幾年風投在整個金融支持上都沒有什么動作,近兩年才形成一定氣候,有一定影響。
政策上也開始越來越重視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市場空間也很大。
目前上海,以下崗再就業開店為主的微小型企業,大概有30多萬家,這部分企業大概每5年就要淘汰超過80%。企業融資問題非常之關鍵。大部分企業都靠間接融資解決。
風投屬于高風險、高收益的直接融資。不能讓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往高風險方向投資。銀行是融資成本最低的機構,做得更多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對銀行要求過高,則會忽略了它們的屬性。
同時,政府對高投入、高風險的成長型高科技企業的關注還遠遠不夠。一些致力于企業和金融部門服務的中介機構的發展也很不夠。企業和金融部門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雙方都需要中間機構。現在很多企業連商業計劃書都不知道什么樣子,如何能做得好,更別談吸引金融機構來投資了。
作為企業來說,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高科技企業,都要了解自己的領域的發展前景,了解風險投資公司需要什么,了解他們的心態,才能有融資的可能。“自己要會吆喝。”
大學科技園企業往往失敗的多,這不僅僅是融資問題,更多還是創業者的轉型不夠,現在很多科技園里都是鼓勵教授開公司,搞科研與搞經營完全是兩碼事,兩者都需要專業。所以我認為,應該更多鼓勵大學生創業,教授可以技術入股,但不參與經營。
計越:現創業團隊更容易成功者,一般必須具備的因素是,一是一定要做有興趣的事情。很多人并不是因為興趣,而是盲目跟隨所謂的市場熱點。例如youtube出來后,很多人覺得這個好就去跟風。但實際上這種跟風的企業我并不看好。
其次,一定要專業化或者專一于某一領域。尤其是對于相對傳統的公司來說,多元化領域的公司我們往往很審慎。
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每個細分市場都已經有一個強大的公司存在。
中國很多企業到相對成熟階段,反而進入了一個迷茫期,不知道公司具體如何規范化,因此,作為風投公司也好,還是財務公司,對該企業投資之后,最重要的是跟創始人一起,設立一個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其更規范化。
施雷(復旦微電子公司董事總經理):創業型企業不適合尋找銀行,要貸款,跟國際風投談。我希望10年后能形成共生體系,通過證券市場,解決直接融資問題。
葉楊詩明(渣打銀行個人銀行中國區總裁):中小型企業金融需求的困境,主要在于信息不對稱,風險評定和控制困難;單筆貸款規模小,投入產出率較低;對中小型民營、私營企業的信心度低或趨向回避風險。
所以,銀行開始有針對性地對中小企業量身定做了多套一站式理財方案,包括信貸服務、貿易服務和環球現金管理。信貸服務中最早做無抵押貸款,2年50萬元人民幣,現在也在考慮提高50萬元的額度,根據具體項目和地區的需要。
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走出國門,探索全球化發展,新環境下催生新的客戶群體和客戶需求,整合渣打銀行遍布全球的網絡服務中小企業的跨國發展。融資結構安排上,會整體考慮中小企業客戶在中國及與其他國家間的雙邊貿易。
不過,多數中小企業在尋找融資渠道的時候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缺乏自信。其實我更希望中小企業能直接找我,不要通過中間人。但是很多企業卻總是認為,有個中間人介紹更穩妥。其實不然,每個公司都有一整套嚴格的審批程序,如果企業更直接來找銀行,我會認為他更加有信心。如果自己都對自己的項目沒有信心,如何讓別人對其有信心呢?
本報攝影記者 吳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