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鰻魚卷”、“北京烤鴨”還是“連鎖店”?
泰德·施雷恩(Ted Schlein)
KPCB進入風險投資行業已經有大約35年的歷史了。我們最主要的投資目標是那些初創公司(Early Startups),最感興趣的領域是信息技術(IT)和IT基礎設施。一年前我們的計劃之一是進軍國際市場。這完全是項新的挑戰。老實說,我們有90%的投資都是投向公司方圓60平方公里以內的公司,我們以前的“外國投資”其實就是猶他州的鹽湖城。
中國的風險投資者以前多數來自金融行業,而美國的風險投資者都擁有企業運營背景。比如我在從事風險投資之前曾經花費十年的時間創建了一家軟件公司。中國的風險投資都是以IPO(首次公開募股)為中心展開———我認為這種想法非常可怕。在風險投資行業,我們更愿意把自己視為公司締造者。我們來這里的目的是創建公司,IPO只是這個過程中的環節之一,是我們的投資獲得回報的方式之一,但它并不是比賽的終局。
2000年以來亞洲共有39起科技公司的IPO,其中25起等于或者低于他們的詢價。這說明大家對于未來,即公司發展缺乏關注,資本市場最終會意識到這點,并且出現對抗性的情況。一味追求上市還說明了一些其它的問題:現有的人才無法消化投資,管理人才匱乏……那里的聰明人真的很多,但他們的工作效率真的不高,責任制也沒有建立起來。
另外,中國的合同法執行力度也不夠。這也是我們不在中國做大量與知識產權相關的風險投資的另一個原因。但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也不希望自己的知識產權被侵犯。
總之,在中國投資心里有點打鼓,因為你不知道事情會怎樣發展,你不知道“政府明天會有怎樣的態度”。眼下政府對所有的投資都來者不拒,但如果他們突然不歡迎投資,事情就可能發生變化。
“連鎖店”模式可長久實施
美國風險投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模式其中第一種是“沒有領導者”(Got No Soul)模式。風險投資者初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選擇的就是這種模式。他們會“匆匆飛來中國,再匆匆離去”。這幾乎與我坐鎮一家我們投資的中國公司的董事會相似:我生活在美國,我每年來中國兩次。我們同意隨時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等方式保持聯系。風險投資者在公司進行選擇性投資的時候就采用這種“沒有領導者”模式。
第二種模式是“烤鰻魚卷”(Dragon Roll)。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會在中國當地聘用許多沒有經驗或者經驗不足的人才,但卻不會真正授權給他們。然后其中有一個中心人物是初來乍到的美國人,他們做出決策,但是他們沒有在當地操作的經驗,也不清楚在當地做投資決策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接下來是“北京烤鴨”模式(Peking Duck)。“北京烤鴨”的意思是投資當地的投資基金:“我們就直接去投資;我們在他們的基金里投入1000萬美元,這樣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用這些錢做些什么投資,并且學習一些經驗。”但是這條道路其實行不通。或許你可以看到他們做了什么投資,但你卻學不到什么。你只是對這些人的投資有些粗淺的了解而已。
最后一種模式是持久性的模型。我就將其稱為“連鎖店”模式(Franchise)。你可以在當地尋找專業的經理人,專業的風險投資者,然后出錢將他們招至麾下。他們會成為你公司的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們成為普通的合伙人。但他們都是中國當地的人才,他們都是有實戰經驗的風險投資者,擁有足夠的資歷,可以自己做決策,你不需要在美國遙控他們。我想這是在中國進行風險投資唯一可以長久實施的模式。
而在印度,我們投資準則是選擇性投資。也就是采用“沒有領導人”的模式。但我們也會在當地尋找一些比較初級的人才,屬于前面談到的“沒有領導人加上烤鰻魚卷”的模式。
我們在中國只進行過兩項投資,一種是被動的,即我們并沒有加入董事會,另一種是作為董事入主董事會。我花了絕大部分時間來尋找CEO。我必須信任這個人,你知道有很多做假賬之類的事情。我必須讓自己相信,即使我身在五六千英里之外,我也可以相信這個管理團隊在做正確的事,正確合法的事。
中國公司多走重復路線
中國眼下創新并不多見。至少在五至七年的時間內不會出現大量創新的原因。現在走重復路線的公司很多。我想這也沒什么。譬如說,百度正在迎戰谷歌,阿里巴巴和當當在與亞馬遜競爭。類似這樣的成功公司還有很多。
有些中國公司從事的業務在美國不一定有。但這些業務與創新無關。分眾傳媒(Focus Media)的公司將漂亮的液晶顯示屏安裝在辦公大樓等各個地方。這是一種廣告模式,分眾傳媒利用這種模式投放廣告和新聞等。這種模式的效果很好,與當地的文化非常契合。這家公司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它其實并沒有什么偉大的創新,不存在什么關鍵的知識產權,但這也沒關系,只要它能滿足當地的市場需求。
總而言之,中國市場并沒有很多創新的東西涌現。他們在努力實現流程的自動化,那里還有巨大的市場。現在的問題是,“谷歌與百度誰將成為中國市場的贏家?”我相信兩者會在中國市場激烈地交火。
現在有些美國公司也在極力進軍中國市場,但我認為多數情況下中國公司擁有更多優勢去搶占當地市場。
有些公司認為,“或許我們高估了中國市場。”我的體驗是中國市場可是有13億人口,而且人們的腰包正變得越來越鼓。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與我一起工作的中國人都很有才華。他們希望中國市場繼續急速增長。他們瞄準某些具體行業并且渴望在這些行業占據領導地位。他們的期望并不過分。他們期待在20年的時間內完全占據技術行業。這是他們的目標。接下來就看他們是否能夠很好地實施計劃。當然他們正在努力掌握各種技術。
(作者系KPCB風險投資公司合伙人,本文由沃頓知識在線(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提供授權,有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