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業:資本追逐技術的神話
cye.com.cn
時間:2007-5-14 10:46:5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 我來說兩句 |
|
 |
|
"五·一"七天長假,國際傳媒資本市場接連傳來驚人消息:先是媒體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欲出價50億美元收購道瓊斯公司,欲將《華爾街日報》及其網站等媒體悉數納入其龐大的"媒體帝國";接下來三大國際金融信息服務巨頭的競爭格局或將發生變化,排名老三的湯姆森金融公司決定對老二路透集團發出并購提議,報價可能達80億英鎊,若兩者聯手就能顛覆彭博社霸主的地位;然后是IT業界巨人微軟也無法保證以一己之力應對撲面而來的網絡挑戰,準備以500億美元收購雅虎。
上述幾個天價并購的神話為我們詮釋了在網絡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傳媒如何利用資本優勢獲得最大的逐利空間。財大氣粗的國際傳媒巨頭們表面上拋去的是和平的橄欖枝,但事實上卻是利用多年的資本積累,以壓倒對方的優勢"強迫娶親";而擁有IT技術的新媒體們,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掌握了人氣和潮流,終于為自己打造好了得以嫁入豪門的資本。
就在國外傳媒大亨們苦尋新媒體聯姻對象時,國內的傳媒企業卻將"資本追逐技術"的路線掉了個個兒,成為"技術追逐資本":近來相繼有郁金香傳媒、璽誠傳媒等宣布將在年內赴美納斯達克上市。前者利用技術優勢獲得戶外液晶大屏幕廣告方面的霸主地位,先后覓得法國德高、美國華平基金、瑞士信貸三輪融資,累計金額已近7000萬美元;后者利用技術謀得賣場液晶電視廣告這個細分市場,在去年底獲得2400萬美元風險投資以后,爭取實現境外上市融資。
剛起步的國內傳媒資本界正在為尋找資金而煞費苦心。
"技術是不缺的,缺的就是錢。"一位視頻網絡商曾感慨。在他看來,在web2.0時代(第二代互聯網技術),應網民多種需求而推出的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但只滿足網民的需求還不夠,如果不能獲得資本的支持,這樣的新技術就不能夠滿足市場的要求。
先有了技術,推出了某個新銳媒體,然后獲得國內外風險投資,甚至到海外上市,做強做大,這樣一種產業發展的循環模式基本成為國內傳媒資本業的金科玉律,這與國外傳媒大鱷憑借資本優勢去市場上尋覓收購對象的運作模式截然相反。
與國外傳媒業成熟的資本運作經驗相比,國內的傳媒業經驗不足,積累不夠,無法憑借資本優勢上演并購神話。在傳媒界引進"市場"、"企業"和"資本運作"的概念運作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此前我國并不認同傳媒是一項產業。正是因為積累不足,不論是傳統媒體產業,還是新興媒體產業,發展均需要資本的大力扶持,所以傳媒苦尋資本;而在傳媒產業逐漸撩開的面紗下面,投資人也看到了其頗具魅力的一面,資本也愿意同傳媒結合。這就是國內傳媒的"技術追逐資本"的模式。 兩者的結合的確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但在不斷復制這些神話模式的同時,國內傳媒業彌漫著一種浮躁的情緒,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企業認準了資本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想方設法地獲得風投,但卻連基本的盈利模式都沒有認清,更別提拿出能夠令資本滿意的業績。 不過隨著國內風險投資行業的不斷成熟,國內的資本也逐漸形成了自己"追逐技術"的模式。2006年數據顯示,"風投"們的眼界開闊了,互聯網不再是唯一的投資對象。2006年風險投資總金額高達17.78億美元,同比增長52.1%;但是投向IT和互聯網領域的投資比重從66.2%下降到了59.6%,尤其是下半年的比例,IT行業的獲投案例數量比例均低于60.0%,而新能源、服務行業的獲投比例大幅增加。
在這種模式下,傳媒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一方面要與勢頭洶涌的新能源等行業競爭資本,另一方面要與自己不強的盈利能力競爭。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未來國家對傳媒業的投資政策將繼續放開,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傳媒領域。這對傳媒而言,是提供了一次與資本"相親"的機會,但如果不能拿出過硬的"玩意兒"留住資本,那就永遠也不能成為神話。(周婷)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