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它契合何種市場需求,那就是大量網絡用戶的信息處理越來越碎片化:長期使用即時通訊軟件、訂閱大量博客和即時檢閱新聞的信息接受習慣,讓人們也有更強的表達欲望。但與10余年前就已興起的即時通訊產品不同,Twitter多邁出幾步:首先,它讓只言片語可以被長期存儲下來;其次,人和人可以因為這種閑言碎語結成網絡;最后一點則是,它與手機形成了更緊密的關聯。
事實上,在問世后的第年內,Twitter始終不溫不火。但它在今年3月找到了行銷自己的最佳方法:在德州奧斯丁的西南偏南音樂節上,Twitter在會場顯眼處放置了兩臺51英寸的等離子電視,隨時顯示關于此次音樂節的最新Twitter留言。以此為引爆點,幾乎1/5的與會者都在手機上使用Twitter,而隨著約翰。愛德華茲開始在Twitter上絮叨,Twitter的知名度再上一級臺階。
現在,包括著名風險投資者弗萊德·威爾遜,以及一系列網絡公司創始人:Del.icio.us的約舒亞·沙科特,Digg的凱文·羅斯和Weblog Inc的杰森·卡拉卡尼斯等人都使用Twitter隨時匯報自己的行蹤。
而讓Twitter展示出作為一種重要媒體的可能性的,是2007年4月13日墨西哥城發生地震時,Twitter的用戶早于任何一家媒體,率先向世界發出了這則新聞。
這家小網站令業內人士的另一個興奮之處在于,它的盈利模式是那樣的顯而易見:只要做好網站與手機的互通技術,那些慣于使用短信的用戶就將為Twitter創造豐厚收入。這也必將導致中國市場上出現大批Twitter的模仿者。
當然,Twitter的流行也帶來了另一種擔憂:每個人的表達越發缺乏節制。獲取的信息也更零散——我們將進一步被淹沒于無特殊意義的信息煙塵之中。
從Bloggler到Twitter
對于Twitter的誕生,另一個值得留意的話題是:其控股公司Oblvlous的創始人、CEO伊萬·威廉姆斯,還曾創建過博客托管服務Blogger.com和播客內容訂閱服務Odeo.com。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伊萬·威廉姆斯為我們的世界推出了博客。通常而言,電腦工程師木訥而疏于與人交流,他為何能連續創辦三家以幫助普通人表達自己為目的的技術公司。
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威廉姆斯說自己是個“內向,但不羞于與人交談”的人,如果說他的性格跟這系列創新有何關系,那就是自己始終“獨立且有創造力”,這讓他在很早時就成為了一個創業者,而這種獨立性格讓他反對規范的體制,傾向于個人意見的獨立表達,這就是他熱衷于此的原因。
而Blogger和Odeo兩家公司的命運轉折,正在成為今日互聯網創業者的必讀案例:前者在創立時默默無聞,一度瀕臨破產,在創立四年時被Google收購,至今仍然是最受歡迎的互聯網服務之一;后者在聚光燈下高調誕生,資金實力雄厚,可惜長期門可羅雀,繼而淡出媒體和公眾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