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我有幸就職于華登國際,從事生命科技方面的創業投資。當時投資亞洲生命科技的創投公司幾乎沒有,華登國際逆著所謂的從眾效應(herd mentality),投資了包括深圳邁瑞等幾家亞洲生命科技公司。當時常有人問我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沒有任何中國生命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成功案例,投資于中國的生命科技產業不是缺乏退出機制嗎?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我便強調投資要看未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及大量海外醫藥產品和技術的涌入,必然導致中國生命科技的興起,生命科技會像IT一樣,造就一批優秀的企業到海外上市。
今天, 這些“未來”已變成現實。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深圳邁瑞、中國醫療技術公司、和黃醫藥、醫學之星、三生制藥、先聲藥業等紛紛在海外上市,藥明康德、微創等也即將上市。中國生命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像滾滾洪流一樣,一發即不可收。
中國生命科技公司上市成了現實,許多原本擔憂此行業缺乏上市機會的投資者松了一口氣,有些并不太懂生命科技的投資者也紛紛開始投資生命科技公司。殊不知一個公司上市,并不代表該公司長遠一定能成功。恰恰相反,不成熟的公司過早IPO,可能損害該公司未來的融資機會,有時股票市場的不景氣也會使上市公司的真正價值得不到體現,在加拿大及澳大利亞股票市場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個公司上市也不代表投了該公司的創投就一定能賺到錢。一般公司上市后,6個月中VC是不能賣出股票的,所以如果一個公司上市后股票價格跌得很厲害,會導致投資人賺不到錢。生命科技上市的公司中也會和其他行業一樣必然魚龍混雜,股價也必然有漲有落。三生制藥上市后僅兩個月就跌了近40% ,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情。
能預見未來對想成功的投資者是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能看到產業和市場的發展趨勢,并能在多數人沒反應過來時創造適應這一趨勢的企業,在產業和市場未來必經之路上等待商機的到來,方能獲得高的回報。約四年前,我在中經合集團任董事總經理時,就注意到中國醫藥研發成本低廉,科研人才豐富等優勢,有著極大藥研外包服務(CRO)的潛力,于是與美國有著悠久CRO歷史的SRI合作,和SRI原生命科技部門副總裁Glenn Rice一起創建了博際藥業(Bridge Pharmaceuticals)。當時在中國做符合FDA標準的藥研外包服務的公司很少,能把太平洋兩岸的藥研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做臨床前CRO服務,博際是先行者。在今天CRO行業已經開始興隆并有多家競爭的形勢下,博際已融資折合人民幣逾三億元,在北京建成了符合FDA標準的動物試驗基地,成為行業帶頭人之一。
中國生命科技行業中的一些大趨勢,實際上并不難以預測,因為其發展道路已在一些其他更成熟的行業和市場中發生過了。中國公司依靠提供廉價的外包服務,獲得初期利潤和學習海外先進技術的機會,漸漸地中國公司會在引進的基礎上創新。在更遠的將來,中國公司會有自己獨創的產品,生命科技這條由廉價仿制到和海外合作,再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從實質上看與日本當年向美國學習生產汽車所走過的道路是相同的。
中國忽然有一些生命科技公司上市,這不是有些人所擔心的“泡沫”,而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這說明中國科技行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生命科技公司開始登上世界舞臺,海外的投資人亦少了一份關于退出機制的憂慮。 (文/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