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VC們開始成氣候
國內VC產業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是:行業影響力增大、國際上重要影響力的VC進入中國和本土人才興起。行業影響力增大的一個標志是VC支持的上市公司規模增大。現在境外上市公司的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已經不是鳳毛麟角,例如分眾(80億美元)、騰訊(455億港幣)、百度(33億美元)、網易(23億美元)、盛大(18億美元)、攜程(22億美元)等。當然和美國的巨頭相比,我們的體量還差很多,例如微軟(2804億美元)、Cisco(1575億美元)、Google(1483億美元)、eBay(454億美元)、Yahoo(376億美元)等。百度還只是Google的40至50分之一。
VC促進了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中國針對私有企業的機構投資人并不多,造成一般私有企業和國企都存在治理結構問題。機構投資人的進入,使結構更加清晰,并對管理層的激勵和約束制度化。過去管理在國內基本是談談,機構投資人的進入是管理非常好的實踐。
VC產業與中國的長期發展策略是吻合的。一個經濟體要長期有競爭能力,一定要靠創新,VC的特點恰恰在此,其對國內經濟的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意義。這要從未來50年的格局去看,中國必然會從制造業大國轉為創新大國。因為,一個大國的發展很難靠完全的模仿和全球的部分產業分工來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況且中國的發展是非常不平衡的,頂端優勢的現象會使中國對創新的需求來得更早。
2005年、2006年國家幾個部委都先后出臺了關于并購和境外設立公司的規定,不同程度上影響到VC的發展。這些制定政策者在發布政策之前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VC這個行業,可見VC的行業影響還不大。
進入中國市場,國外的VC是謹慎的。往往投了好的項目,就覺得中國市場好的不行,投了差的就大聲抱怨。隨著KPCB進入國內,國際有影響力的VC基本都已進入國內。但是進入的方式很不一樣,紅杉采用了自己品牌、國內團隊方式;Accel聯姻IDG;KPCB的方式是尋找團隊并成立合作基金;DCM在中國有合伙人團隊和辦公室;Red Point在國內有自己的團隊和辦事處。
國內VC發展非常迅速,聯想投資已經從2001年3500萬美元的管理規模,發展到現在總基金規模3億美元。相信除了國外品牌的VC,VC行業也一定會出現聯想和華為這樣的本土品牌。說到底,VC還是個本土生意,也是人的生意。VC團隊和外企的本土團隊的發展不太一樣。國內外企發展的最早模式是:外國人+翻譯的模式,逐漸過渡到港臺人主導,到現在是港臺人才與本土人才的混合模式。
VC的發展基本是一步到位,這與VC的性質相關。外企大部分是產品型公司,溝通完了就簽單,有問題維護產品。VC的問題是投完了錢,還要與企業不斷互動,況且成長型企業的發展受環境的影響確實比較大。與外企在國內的發展比較類似的地方是,海歸們為主要的成分。這與資金來源和退出渠道密切相關。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興起,這個性質會逐漸發生變化。
國內創業公司以及VC投資走出了幾步。第一步就是復制美國模式,典型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如此。第二步是有特色的模式,典型是無線增值業務,日本、韓國對我們有影響,但主要還是自己創新。第三步是非IT的存量市場,這是2006年投資的特色之一。大量的非IT成長型企業讓VC看到了機會。隨著這些機會挖掘告一段落,創新又會擺到面前。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模仿還是會大量存在的。中國引導世界的方向還有很多路要走,可能會在個別行業突破。(原載《投資與合作》,文/劉二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