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在一個創意誕生之后,創意產業鏈能否完善,取決于創意價值能不能順利地擴散到周邊產業。而創意價值的擴散,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創意作為受法律保護的智力成果,如專利技術或者版權能夠自由地通過多種形式交易;二是創意交易市場能夠比較容易地吸引到風險投資,或者金融創新能夠為創意交易市場提供大量的資金。
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兩位年輕的歌手想要搞一次全國巡回演唱會,但沒有資金。于是他們把自己一首新歌的版權出讓給一家金融企業,獲得了足夠的資金。而金融企業把這首歌的版權轉賣給一家專門提供音樂下載的網絡公司。結果是,兩位歌手成功地舉行了巡回演唱會,銀行通過版權交易獲得了贏利,網絡公司通過手機鈴聲等深度開發,一年就收回了成本。這個故事來自華爾街。
在我國,金融創新的手段還不夠多,風險投資規模也不夠大,融資是完善創意產業鏈必須面對的困難,在這方面更應該加大引導和扶持的力度。此外,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也巨大,資金方和項目方信息交流也不暢通,本次峰會將由發改委相關領導和經濟學專家,通過論壇和交流等多種形式,為地方政府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等問題提供智力支持。
尋找投資資本,開拓創意產業。建設創意產業園區也是完善創意產業鏈的一個有效辦法。在這些園區,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或者通過招商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或者經過市場考驗自發地形成,正在為創意產業化貢獻著積極的力量。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在提倡建設創新型城市,創意產業也成為一些中小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向。據統計,目前全球創意產業每天創造的產值高達220億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遞增。在一些發達國家,創意產業增長速度更快,如美國達到14%,英國達到12%。從國內的情況看,近兩年來,創意產業正成為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其在規模、產值占GDP的比重、創新意識、知識密集性等方面雖仍然偏小,但已越來越為人關注。
作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先行者,上海創意產業已經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政府近兩年來所制定的一些具體的政策推動,不僅為當地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而且為各地規劃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發展思路。
風投誰屬風流還看今朝
最近風險資本基金形式和對華投資活動的旺盛。據國家風投聯合會統計,去年美國風險資本對華投資的總數達到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超過了5.57億美元,包括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在內的投資總額達到了12.7億美元。
紐約投資集團雄獅戰略顧問公司(Lion Strategy Advisors)首席執行官和創始人Paul Krasinski說:“比Intel最近對華投資更有重大意義的是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們進行的草根投資行動。”“中國正在努力成為下一個硅谷。”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大約有300多家知名風險投資公司,約掌握了5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正是這些長期扎根于產業界的精英,帶動了資本流向最有價值的產業,推動了朝陽產業的飛速成長。無怪乎有人說:“看風投的走向,你就能找到最有前途的事業。”
中國本土風投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由于沒有相應的機制和人才,紛紛如黃花萎地。上世紀90年代初政府創立了中國創業投資公司,這算是中國第一個風險投資機構吧。但是經過幾年的折騰,結果是虧損累累,最后國務院不得不將其關閉。當然,這只是風投的萌動,沒有做真正意義上風投的事。中國風投發展的第一波,始于1996年。
十年后的今天,風險投資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泡沫化、盲目擴張的過程,走過彎路后,中國的風險投資開始逐步走向成熟。不管是VC,還是尋找投資的企業,還是政府,開始理解什么叫做風險投資,如何把握風險投資,如何把握它的回報。這或許是這十年積累的最寶貴財富。
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組委會向本刊介紹,此次峰會也將是中國風投機構國家級首次大比武,大會匯集了頂級國內外風投公司,除了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美國企業增長協會、倫敦投資局、國家開發銀行、渣打銀行等政府和銀行機構外,峰會還匯集了德豐杰全球創業投資基金、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蘭馨亞洲投資集團、美國新能源投資公司、鼎暉投資、漢能投資集團、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楓谷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正大(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德國企業對華經濟項目聯合體、歐中企業聯盟、上海玉德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等100多家風投機構。對于參會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本次峰會無疑將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和投融資對接的良機。
據了解,1998年9月,經原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批準,中國改革報社作為主要發起人之一創辦了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2003年中國改革報隸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04年6月24日批復同意繼續開展“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組委會”活動。
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是以改革和發展的學術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術研究平臺,其宗旨是更加緊密地聯系和團結經濟學界人士,并同中國改革報的媒體優勢結合起來,推動中國改革與發展的研究工作。論壇聚集包括吳敬漣、厲以寧、樊綱、魏杰、劉偉等國內著名專家、學者180余人。九年來,論壇組織了中國農村改革二十年、首都理論界改革與發展形勢研討會、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研討會、現代產權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論壇等多次高層次的研討會,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