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風險投資業需要的人才包括:科技專家、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其中風險投資家的作用最為重要。 資本市場的回報是令人驚嘆的:做太陽能電力的無錫尚德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創始人施正榮立即榮登中國新首富;把電視機放進寫字樓電梯間的江南春,也因為分眾傳媒登陸納斯達克而躋身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之列……
人們早已明白了商業計劃書可以換來創業資金的簡單道理。創業、風險投資、互聯網第二波,這些令人怦然心動的字眼,激發著人們的無窮熱情。然而,在一臺臺風險投資大戲中,創業者和投資者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中科生產力促進中心的中科企業家案例沙龍上,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后、金融專家潘國陵教授和中科學員進行了交流。
潘國陵:風投盯的是回報率
現在的風險投資者學聰明了,資本市場的規則也越來越清晰,風險投資不再為一個海市蜃樓般的概念買單。他們要問的是有人需要你們嗎?你們的利潤空間到底有多大?周期有多長?
風險投資不是救世主,盯的就是回報率。僅憑幾頁商業計劃書就從風險投資處拿到真金白銀的故事將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要靠創業者堅持自己的夢想和激情,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事情。
創業者除了富有創意,精于管理以外,還必須學會如何與投資者周旋協作。在這方面中國創業者還比較稚嫩。一方面因為中國的創業傳統還不是很長,創業教育不夠充分。另一方面,成熟的創業氛圍也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鼓勵創新的社會所需要的機制都還處于初始階段。如果創業者迫于風險投資者的壓力做了跟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相悖的事情,因此損失了長期用戶,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孫國祥(杭州三江國際置業集團總裁):
本土風投家底不夠
相對于外國資本在中國的左右逢源,中國本土的風險投資卻相對沉默。規模的限制對于中國本土風險投資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制約,沒有足夠的資金規模,使得本土風險投資底氣不足,可以說是輸不起!因為一旦失誤,可能就很難翻身。
而對于風險投資來講,失敗的絕對次數本來就很高,縮手縮腳的操作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金子,這就造成了“越怕輸,結果你就肯定輸”。所以,本土的風險投資呼喚更強大的實力。
潘強龍(中科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
投資理念需要轉變
中國風險投資處于起步階段,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上有明顯的誤區。一方面過分擔心高風險,總希望可以投一筆中一筆,不能接受失敗的結果,以至于遲遲不能做出決定;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地控制投資過程中出現的風險。
另外,傳統的觀念造成了思想桎梏。在投資過程中,中國的風險投資往往希望獲得第一大股東的位置,而且希望股份越大越好。但事實上,這種情況的后果就是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股本結構。而這對風險投資很重要,它不光影響著企業的管理水平,更影響著持續募集資金的能力和能否上市的可能。
王中利(晨光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人才是風險投資業的關鍵
沒有成熟的風險投資家隊伍,是造成中國風險投資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風險投資和傳統投資相比很大的不同就是,傳統看到的是現實,而風險投資看重的是未來。一個優秀的風險投資家,首先應當對行業有著深刻的了解,同時具備良好的預見性,這樣才能挖掘出有價值的項目,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走在市場的前面。其次是技術能力,現在的項目大部分都和專業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對這些技術有深入了解,才能對技術的前景和發展有全面的把握。再者是經營管理水平,看到了一個項目的前景,還要讓這個項目朝著有前景的方向前進。最后是規避風險的能力,項目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的處理,都有可能導致整個投資計劃的失敗。
發展風險投資業需要的人才包括:科技專家、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其中風險投資家的作用最為重要。一個合格的風險投資家不但要掌握金融知識,還要懂經營會管理,甚至還要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在風險企業的發展歷程中,風險投資家不僅要為企業提供資金,還要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提供管理咨詢,甚至尋找銷售渠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風險投資家是風險企業價值增長的源泉。(高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