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募集基金帶動民間資金
本報訊 (記者田玲翠 通訊員袁昭宇)正當眾多中小企業為資金犯愁之時,徐匯區的8家中小企業卻躊躇滿志地忙著為上市做前期準備。徐匯區政府以政府資金牽引帶動民間資金,為幫助中小企業融資探索可持續的新方式,繼去年成功募集5億元創業投資基金后,現在又在募集第二期基金。 近年來,資金緊缺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為幫助它們走出困境,去年9月,由徐匯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上海市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江、浙兩省的11家民企合作,共同出資組成了“領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一期共募集投資基金2.2億元。按照公司計劃,募集到的資金主要投向符合政府產業導向、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幫助它們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經過不到一年的運作,“領匯”已經在金融服務、汽車配件、新能源、國家重大裝備產業等領域選定簽下10個前景看好的項目。由于這個基金是政府資金牽頭,給其他投資者帶來了信心,在運作過程中帶動民間資本跟進投資了2.8億元。這樣一年不到,總計有5億元先后注入10家資金緊缺的中小企業,送去了“及時雨”。 目前,這10家接受投資的中小企業中,有8家已經在為上市做前期準備,部分企業有望在未來2-3年內進入資本市場。如果一切順利,“領匯”投入的資金將在2010年前隨著企業上市而退出,再投向新的成長性企業;按照退出時的平均市盈率計算,預計可獲數倍的投資收益,實現稅收1億元以上。 最近,“領匯”又在募集二期創業投資基金,政府的信譽使不少民營企業放心承諾:“要多少,給多少。”二期的募款目標為3億至5億元。 為了保障募集到的資金有效運作,徐匯區政府在募集“領匯”基金時轉變觀念,作了精心設計。國資不再強調自己大股東的地位,也不以大股東身份壓人,而以平等心態將國資的“穩重性格”與民資的“趨利沖動”進行有效組合。在“領匯”一期募集的2.2億元基金中,35%的國有股權分屬于徐匯國資和市創投,65%股權分屬11個民間出資人;一位民間出資人和國有出資人并列為大股東。看到政府的真心實意,民資雖然在“領匯”基金中占絕對多數,但大家仍一致推舉同列大股東的國有出資人擔任董事長。 擔任董事長的國有出資人坦言,來自民間的資金參與創業投資,主要為了掙錢,要把這批資金運作好,自己壓力很大。所以,在眾多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中,要準確評估,篩選出成長性好、有望上市并符合政府產業導向的“好苗子”。為此,公司聘請了有豐富經驗、并持有公司股份的職業經理人具體運作。公司管理層不僅讓出資人有知情權,還給予參與決策權。公司一些比較重要的決策,都會以網上流轉的方式征求股東們的建議。公司公平、公開的規范運作,得到了民間投資者的信任。他們坦率地說,民間出資人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國有出資人的個人利益相對比較輕;雖然國資管理相對“刻板”,但操作規范是不爭的事實。
普陀:“貼身”定制服務方案
本報訊 (記者鈕懌)這兩天,普陀區發改委向落戶當地的十余家有上市意向的民營企業陸續發出懇談邀請,就企業上市準備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共商解決之道。普陀區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從此前對相關企業的調研結果來看,擬上市的民營企業普遍需要在資金、區域資源匹配、資質、資信、戰略投資者等“五資”問題上“補課”;因此,區政府將組建上市推進協調工作小組,并向相關企業派出聯系人,根據每個企業的不同需求開展“貼身”服務。 原本在上海各城區經濟發展中并不占優勢地位的普陀區,近年通過扶持非公經濟獲得了巨大的收益:2007年非公經濟實現稅收已占全區稅收的91.16%;眼下,幫扶民營企業更有“雙贏”、“多贏”的意義。記者從不久前召開的普陀區委全會上獲悉,區委書記周國雄、區長蔡志強近期連續走訪了多家企業,要求各相關部門以“個案”為抓手,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剛剛中標軌道交通七號線安全屏蔽門項目的嘉誠民營軌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統公司感受到了政府的誠意。按照規定,中標方必須在規定時限內繳納大約1000萬元的工程履約保證金;這對不久前剛剛花掉3000萬元科研經費的嘉誠來說并非易事。“這樣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只要跨過眼前的難關,發展空間未可限量。”在普陀區科委協調下,嘉誠及時從一家區屬科技投資公司獲得了資金。 “救急”之外,更多的中小型企業需要“輸血”。幫助企業尋找更多的“血源”,成了普陀區不同部門的共同任務。據介紹,在區發改委、區經委、區科委、區招商辦等各個部門的攜手努力下,內外資銀行、典當、擔保公司等多種融資渠道都被調動起來,“考慮到中小型企業普遍存在的資信問題,普陀區成立了中小型企業服務中心,中心出具的相關證明可以作為銀行等機構的授信依據。”除此而外,發動成熟民營企業“以大帶小”、組織企業間互助自救,也是普陀區的重要工作。目前,宏泉集團、復星高科已先行“出手”,以各種方式幫助區內中小企業。 普陀區區長蔡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市經委和普陀區政府不久前共同主辦了“2008上海總部經濟論壇”,市經委在論壇上透露了發展民營經濟的構想:2010年,民營經濟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達到26%以上,就業貢獻率要從現在的40%上升到50%;民營高科技公司要從現在的1500多家增長到2500多家,而上海民營上市公司則要從現在的10家左右增加到100家左右。“目標相當明確。當務之急,是抓住機遇提升政府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優化投資環境。學會為企業‘貼身服務’,是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