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肆虐,全球各國上至政府,下至公司,都在忙著自救,但力量畢竟有限,他們急切渴盼來自異國的“救世主”,中資企業此時的蜂擁而至,適時地扮演了這一角色,且看下面幾則消息:
2月12日,中國鋁業在英國倫敦宣布了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手筆投資,中鋁向力拓注資195億美元。
2月16日,中國五礦集團宣布與澳大利亞資源公司OZMinerals達成協議,以26億澳元(約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后者,以確保銅礦及鋅礦的供應。
當地時間2月18日,澳洲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商FortescueMetalsGroup(FMG.AX)發布聲明稱,該公司已同英美資源集團(AngloAmerican)(AAL.L)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就可能的投資機會進行了對話。有消息稱,中投公司管理人士已經在上周參觀了FMG位于珀斯的總部,而AAL代表視察了FMG的一處礦產。
2月18日另有消息稱,包括寶鋼集團在內的中國鋼鐵企業正在與Fortescue商談資產收購事宜,其中包括河北鋼鐵集團和湖南華菱鋼鐵集團。
中投顧問認為,目前我國擁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在全球金融風暴之下,提高自身的資源儲備是必然之舉。如同2月17日中俄雙方簽署的“貸款換石油”協議,此種方式對于解決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抵御金融風險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但是,“貸款換石油”是政府間的合作,無疑比在市場中博弈的企業間合作更具保障性,另外,即便并購也要選擇恰當的時機,中資企業此時的蜂擁而上,未免有頭腦發熱之嫌。
更核心的問題是,如此大手筆的投資,僅靠公司之手肯定無法完成,那么,中投顧問不禁提出疑問,中資企業究竟靠什么抄底海外?資金從何而來?無非是靠政府和銀行。
雖然,2月18日上午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方上浦表示,外管局將積極支持國家擴大內需、增加進口對外匯資金的需要,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融資支持和便利,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但在筆者看來,國家給一家公司提供的便利當然有限,企業融資最重要的途徑還是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