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風險投資第一人熊曉鴿(圖片來源:重慶商報)
提起中國的風險投資(簡稱風投),就不能不提熊曉鴿。這位“中國風險投資第一人”,早在1993年就把這一概念引進來,并成功引導投資百度、搜狐、騰訊網、當當網等上百家知名互聯網企業。一年前,熊曉鴿還在重慶圈定知名火鍋“奇火鍋”投入上千萬。記者赴北京專訪熊曉鴿先生,聽他認真分析金融危機下風投的變化、機遇,以及他創建中國“時代華納”的傳媒夢想。對于重慶的發展,熊曉鴿建議可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變化 金融危機下投資節奏放緩
5月21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IDG中國的辦公所在地,正好碰見一位前來遞交商業計劃書的年輕人,只聽前臺小姐微笑著說:“你放心,我們會將你的商業計劃交給相關人員,你回去等消息就可以了。”
記者隨后在熊曉鴿的辦公室坐定,問及金融危機下IDG中國出現哪些變化時,熊曉鴿稱變化并不是太大,“像你看到的來遞商業計劃書的每天都有很多,并沒有因此減少。我們也每天都在不停學習、琢磨哪些領域、哪些項目有商機。”不過熊曉鴿坦言,投資的節奏還是要慢一些了,此前國內熱錢蜂擁而至、市場非常熱的時候,一個月一般有3個項目,有時會達到4個;而現在平均一個月2~3個。
熊曉鴿還提到金融危機后一個顯著變化,就是此前準備在去年第四季度上市的公司在金融危機后推遲了,熊曉鴿和他的合伙人不得不對這些公司細細考量:是追加投資還是轉到國內IPO,還是通過股權轉讓退出。
機會 抄底海外股市獲利超兩倍
面對上述變化,在風投領域縱橫馳騁十多年的熊曉鴿嗅覺靈敏,反應快速,迅速琢磨出一些依舊讓機構掙錢的機會。
“以前我們把一個公司做上市就上市了,沒再繼續關注,其實金融危機下股票狂跌,一些公司的市值明顯被低估,我們就找準機會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公司股票。” 熊曉鴿介紹稱,受3G的利好刺激,主營SP(電信增值服務)的空中網此前股價被嚴重低估,IDG與王雷雷一起作為戰略投資商進入時股價已跌至3美元左右,如今已漲至十美元左右;此外,看好互聯網網游領域,熊曉鴿又率隊買進網龍的股票,“一個季度不到,這筆投資就漲了兩倍多。”
“這是我們主動出擊的漂亮戰役,此外,‘我們出別人進’也能制造賺錢機會。”熊曉鴿稱,對于由于金融危機沒能如期上市的一些公司,他們也會選擇退出。“我們今年2月從三家企業通過股權轉讓退出,套現獲得相較原始投資6倍以上的回報。”
對于在資本運作中長袖善舞,熊曉鴿笑言,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說金融危機是企業并購、合并的最好時機,從這個角度講,也是投資者的大好機會。
未來 投資重點向二級城市傾斜
談起IDG中國的未來,熊曉鴿表示重心仍將在中國,不過在前十幾年重點關注國內幾大一線城市后,會將目光更多地放在二線城市。
熊曉鴿稱,中國時機比較好,因為趕上了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過去幾乎所有機構掌管的錢都投在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幾個國內一線城市,“我們會將目光更多地放在二線城市,也在琢磨每個地方更適合做哪些事情。”
夢想
打造中國的“時代華納”
2009年3月29日,湖南大學禮堂迎來一部電影在湖南的首映禮。在湖大師生觀看完這部以1977年恢復高考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后,該電影的出品人隨導演、男女主角乘拖拉機出現在觀眾面前,他就是熊曉鴿。
談起此次“觸電”經歷,這個成天與數字、資本打交道的投資人頓時變得感性起來。他告訴記者他就是1977年新中國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大學的大學生,他感慨道:“在我不短的投資生涯中,這是惟一一次沒作市場調查和風險評估的投資。”曾有報道稱,熊曉鴿憧憬著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像“時代華納”那樣的出版傳媒帝國。對此,熊曉鴿向記者坦言:“的確,我有媒體夢想,也一直都沒有放棄。”
經驗
目標明確是奮斗動力
作為中國風投第一人的熊曉鴿,最初是如何接觸到這一概念的?熊曉鴿告訴記者,在此之前,自己在美國卡納斯集團旗下《電子導報》當記者,經常被派往硅谷采訪創業者。創業者們總是高興地歡迎他說:“我們可以拿著你的報道去見風險投資商,能夠幫我們順利拿到錢。”隨后他結識了一批風險投資家,覺得“這個東西搬到中國來挺好”。然而,最初在國內推廣風險投資并非一帆風順。1993年,熊曉鴿代表IDG和上海科委成立中國第一家合資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后,卻找不到資金和管理人。一家英國老牌風險投資公司的高級人員到北京、上海轉了一圈后,得出結論是:10年以后可以,現在投資人不可能把錢給你們。但熊曉鴿并沒放棄,并最終大獲成功,他掌管的資金也從最初的2000萬美元到如今的25億美金。
問及成功的原因,熊曉鴿笑著回答,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就沒有做不到的,說起自己上大學、當記者、做風投等一步步階段性的明確目標,正是他不顧一切為之奮斗的動力所在。
教訓
忽視市場就賺不到錢
經過十幾年的歷練,熊曉鴿帶領的IDG中國也越來越成熟。熊曉鴿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在國外,風險投資投10個項目,能成功2個就不錯了;而IDG在中國一共投了200多個項目,只有19個失敗了。
在記者的請求下,熊曉鴿介紹了一個多年前的失敗案例。“當時一家做降解塑料的團隊找到我們,稱當時市面上那些塑料飯盒不環保,他們研制出的降解塑料飯盒在一年后就能自動融化掉,不會帶來任何污染,我們覺得技術真是挺好的,政府也支持。但由于每個降解飯盒要比原先那種貴半分錢,最后市場并沒有接受。”熊曉鴿對此總結道,做生意掙錢不能只迷信技術,市場才是永遠擺在第一位。
建議
重慶可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對于國內較為重要的二線城市之一,熊曉鴿自然少不了對重慶的思考。作為國內知名投資人,他的身影也曾多次出現在我市舉辦的一些投資論壇活動上。作為《贏在中國》欄目嘉賓,熊曉鴿去年還投資了《贏在中國》第三賽季全國總冠軍、重慶奇火鍋的女掌門謝莉。
面對記者“最近有沒有在重慶看中什么新項目”的提問,熊曉鴿表示:“我去過很多次重慶,也一直在琢磨重慶最適合發展哪個領域。思來想去,重慶不妨在文化創意方面下點功夫,因為四川、重慶自古以來是人杰地靈之地,出過不少人才。”談到更具體的情況,熊曉鴿撓撓頭,一臉誠懇地告訴記者:“說實話,我還沒想明白,這個東西需要琢磨。我們一直在琢磨。”
鏈接
風投造就一批杰出公司
風險投資泛指一切具有高風險、高潛在收益的投資。根據美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的定義,風險投資是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具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一種權益資本。
在許多人眼里,風險投資家們似乎天生就具備點石成金的本領。1976年,風險投資家馬克庫拉向兩個年輕人的電腦公司投入近30萬美元,到1980年,這家著名的蘋果公司已經價值12億美元;1995年,塞考亞風險投資基金會向楊致遠的雅虎工作室投資400萬美元,1年后,雅虎公司的市值已達到8.5億美元。微軟、英特爾、戴爾等公司都是創業基金造就的杰作。 本版稿件 記者 敖祥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