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人的會場來了四百五十人,十排加座擠得滿滿當當。有人一坐就聽了一整天。
這就是23日舉行的中關村園區企業創業板培訓會的現場。中國證券報作為唯一的媒體主辦方,見證了這一空前場景。
IPO開閘,創業板箭在弦上,喚起了多少企業上市的熱情。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旗艦,中關村園區內已有數百家公司符合創業板條件,后備軍更是浩浩蕩蕩。
記者隨機與身邊的企業代表聊,有的已報材料,有的正在重組,有的還在等待改制,無不懷著美好憧憬。創業板十年磨一劍,望眼欲穿。難捺的融資沖動,似乎預示著,中國巨大的民間創新活力與枕戈待旦的新經濟增長引擎即將啟動。
然而,來自深交所和投行、法律、會計界的幾位專家對創業板的講解,似乎使場面略顯凝重。從家族治理到關聯交易,從公司章程到工商稅務,無數的正反面案例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與會者的思緒。細致入微的分析,不斷震動著聽眾的神經:僅圍繞“開具發票可否確認收入”,就列舉了四種情況;“或有事項的充分披露”,更是提供了七個案例。
“聽完課,我們覺得自己離創業板非常近,但又不那么近。”一位與會老總感慨,“資本規模與盈利要求差不多靠譜了,但是更多的‘軟’要求,平心而論,我們不敢拍胸脯,甚至還有點兒心虛。回頭我們會結合實際情況,把所有欠規范的環節再梳理一遍。”的確,正是公司治理、規范透明、誠信勤勉等Cye.com.cn一系列“軟”的、無形的約束,讓不少擬上市企業看到差距。而這些,恰恰又是基業常青企業的生命線。“我們公司發展勢頭很猛,但還沒掙錢,不夠創業板條件,但還是要來聽聽在治理方面的要求,盡早準備,也許會比別人更有機會。”一位3G業務老總道出心聲。而這也許是除融資外,創業板將給我們帶來的另一項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