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來問創業板的特別多,尤其是監管力度和風險方面的問題。畢竟創業板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掌控風險的度還有待市場考證;況且第一批上創業板的企業不會很多,后面排隊的企業什么時候能上市也是個未知數;再加上周邊國家的創業板成功比例屈指可數,所以很多企業家心里還存有顧慮。”藍天向《浙商》記者道出了企業的隱憂,“有些企業家擔心投機者惡炒,到時企業就要在‘天堂和地獄間蹦極了’。”
在有著十幾年券商工作經歷的資深投行專家陸成淵看來,企業對創業板的猶豫主要還是在創業板的退市機制上。陸成淵認為,現在能上創業板的企業一般都是優質企業。這類企業的上市目的不僅僅在于融資,也是為了解決企業一部分原始股東和發起人股東財富增值和退出的要求,這是他們在創業板上市的主要目的。然而恰恰在這個方面,交易所對于創業板制度的規定是很嚴厲的,例如其鎖定期就要比主板長,基本要三年或三年以上。再者處于成長期的創業型企業,盈利模式、市場開拓都處于初級階段,經營穩定性整體上低于主板上市公司,一些上市公司經營可能會大起大落甚至經營失敗。
“也許三年后等到發起人股份可以轉讓、流通時,卻發現企業不行了,或者股價跌了很多,這個時候套現就顯得毫無意義了;甚至可能過了幾年或者用不了幾年,企業就到了退市的邊緣或被摘牌。上市公司如果被強制退市,其股票的流動性和價值都將急劇降低甚至歸零。”對于到創業板上市的風險,陸成淵直言不諱。
創業板、中小板各有定位
“我們一直是按照中小板的要求排隊上市的,沒想到一波三折的創業板來得那么快,創業板的開啟打亂了我們原先的步伐。”一家公司的老總吳建(化名)坦言他們目前所處的狀態是“吃著碗里的中小板,看著鍋里的創業板。”
吳建的公司主要從事機械設備制造等業務,但是一直致力于新技術的研發,這樣的企業同時符合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要求。然而創業板的開啟讓吳建的心“亂”了——一方面,關于創業板的未來以及創業板的經營風險、退市風險等問題讓吳建們“不放心”,但另一方面,像納斯達克這樣的創業板的魅力卻又足以讓吳建垂涎。到底是上創業板還是中小板?這樣的抉擇確實讓吳建“傷透腦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