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金融危機影響下,就業形勢嚴峻,輿論對青年創業的話題又熱了起來。但是這種討論中有個常見的誤區,即過多地依賴“風投制”,認為在沒有風險投資介入、沒有創業板提供退出渠道的當下,創業激勵會面臨很多困難。其實,創業啟動階段的選擇,未必只有風險投資一種。
周日晚上,CCTV經濟頻道播出了《青年創業中國強》特別節目。節目中介紹的創業者,都采用了“導師制”。導師的身份一般是某行業中較為成功的人士,為青年創業提供咨詢以及資金、技術、關系網絡支持。
上網google一下,與央視合作《青年創業中國強》系列節目的,是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而該計劃的原型,就是英國查爾斯王子倡議成立的青年創業國際計劃。這個計劃除了提供小額貸款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提供英國人擅長的“導師制”。
在世界創業投資領域,此前較為流行的是美國首創的風險投資制。即由專門的投資專家考察項目,在小范圍內募集資金、成立專項投資基金(這一個過程稱為一“輪”)。基金投資于特定項目后,通常會派代表進入董事會,在重大事項上參與決策。很多時候,風投還會在企業需要的時候推薦高級管理人才進入。例如,google的CEO施密特,就是由風投公司推薦任職的。
從這個過程我們看到,“風投制”也兼有導師制的一些優點。風投也會對企業進行咨詢指導,并且十分樂于將自己的關系網絡與企業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