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投資首談風投經驗:創業者要把公司當成命
騰訊科技訊 劉二海問朱立南:8年前,互聯網泡沫破滅時一片哀鴻遍野。那時你居然要做聯想投資,為什么呢?
朱立南回答他說,創業企業一般都缺錢、缺經驗、缺資源,而那時的聯想還好,都具有這些。
兩人做這番對話時,聯想投資成立正好8年。這時劉二海已經是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朱立南是總裁。7月28日,成立8年來的聯想投資首次和媒體面對面,也首次將自己的高官團隊從各地召喚回來,一起公開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
劉二海透露,目前,聯想投資已經從大IT范疇,擴展到了成長型企業上,消費品、健康服務、清潔科技、先進制造等成為公司關注的四大領域。傳統的互聯網領域中,聯想投資的目光一方面聚焦在純互聯網機會,一方面放在了傳統經濟對互聯網的滲透方面,而當下最火熱的Twitter類企業,也早已經進入了視線。
管理其實都是大白話
“我們投資,通俗地說就是尋找好人好事”。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CFO王能光說:
“聯想投資看重的是‘事為先,人為重’,不追求短期套利,更看重基本面和中長期發展潛力,強調核心團隊的上進心和事業心,及社會責任感”。“聯想的標準不是做好業務就是好團隊,而是看重創業團隊的事業心和上進心,要求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命”。
因此,投資強調要有“投資主題和亮點,希望不管什么時候都是健康穩健發展的好企業。”
但是如何去找到那些好的項目?聯想投資執行董事王俊峰介紹說,要先研究行業,摸清楚在未來3到5年內會有哪些行業會有高速成長的機會。然后再在這個方向上找到可以成功的企業和苗子。
“進去后的幫忙也很重要。”王俊峰舉例說,2001年時聯想投資注資科大訊飛時,還看不出其投資價值,直到視頻產業開始爆發,科大訊飛的價值才逐步顯現。而科大訊飛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由國內大學生創業并最終成功上市的公司,“是投資人和創業團隊一起創造了今天的輝煌”。
“我們在積極主動地進行投資后管理和增值服務,一方面是做好地基部分,幫助投資企業塑造到機制、團隊和文化。一部分是圍墻部分,就是幫助做好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然后是屋頂部分,強調戰略、研發、運營”。
聯想投資也談到這樣一句話:其實那些管理經驗都是大白話,只要認真做到位了,就能做好。
從3500萬到3億5千萬
朱立南回憶說,8年前,聯想投資正式創辦時,是由聯想控股募集了3500萬美元作為一期基金投資。到前不久的第四期基金募資時,已經募集資金3億5千萬美元。正好翻了10倍。
親歷第四期基金募資過程的劉二海曾向騰訊科技透露,當時聯想投資發愁的不是怎么去募集資金,而是錢來的太多,發愁要誰的錢,要多少等。
高管團隊的數量的變化也在展現聯想投資的成長。資料顯示,最早在聯想投資是6名高管,現在已經發展到了7位董事總經理、4位執行董事、4位首席專家。
到現在,聯想投資旗下有70多個投資項目,其中8個成功上市,11個通過并購套現退出。朱立南也透露,聯想投資還在募集一個新的人民幣基金,專注在A股和國內資本市場,預計這一新的基金會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他也透露說,目前聯想投資的第一期和第三期基金已經進入了收獲期,“投資拿回來后,還回本金,還略有盈余,收益率接近25%”。
這一成績得益于中國的人口紅利,也得益于中國市場本身的發展。在這點上,聯想投資堅持“專注中國市場”。
要加大投資風險
朱立南坦承,投資會碰到有失敗。在70多個項目中就碰到有不超過5個的清零項目。
“聯想喜歡復盤,就是把一件事情重頭再看一遍。”在朱立南的敘述中,他把復盤形容為“血淋淋”:“在血淋淋的復盤中,學會了包括怎么看人,怎么看他的企業,學會了怎么看事情。也看到了能怎么改善企業和方向。”
一個被提及的例子是2002年聯想投資進入的光橋科技,“光橋是2000年以后通信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項目,總部在上海,2002年聯想投資進去。但這個項目犯了很大錯誤。我們的投資過大,超過了第一期基金總額的20%” 。
事后的光橋也并不說投資失敗,此后這一企業打包賣給了西門子,現在在諾基亞西門子中有一個不錯的發展,投資人也拿回來了大部分投資。但聯想的一個教訓就是,再好的項目都不可以超過投資上限。
另外,聯想投資也堅持不做大股東,不做控股股東,投資企業一般占有股份在10%到30%。
不過,劉二海也透露,可能失敗的項目太少,是聯想投資將風險值設置的過低,現在第四期投資基金中,會一步提高風險,做一些更早期的項目,“只要兩個合伙人同意就可以投資。”(文/徐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