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持人提出的參不參加招標的問題上,3位投資界大佬一致表示愿意參與,閻焱突然“發難”。相比于政府掏一筆引導資金,他更希望政府當好“守門員”的角色。閻焱直接了當地說,在中國文化產業的投資當中,他們遇到的最大困惑是搞不清楚什么內容能投什么不能投,哪些是符合政策規定的,哪些是政策傾斜支持的,這里面的規范很模糊。從投資人角度來講,他更希望政府在這方面有比較明確的界定,這筆走“彎路”的費用對他來講價值遠遠超過政府給企業錢的作用。“而且我個人不太主張政府做投資,這違反了市場基本原則。”政府應該做到當好裁判,做好規則治理,別去做運動員。一名管理者怎么能直接投資呢?閻焱有點想不明白。
對此,龍曉雯謙虛地表示,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和推動,跑到臺前去做投資確實是不適合的,而且行業經驗和專業水平也沒有業內人士高,但文化創意產業的體量很小,政府的這一決定是基于市場的需求產生的,畢竟有很多小企業在創業初期還是希望政府投資能夠給予一些幫助和促進。至于投資機構關注的Cye.com.cn政府是否專業問題,北京市人事局馬上要出臺文化創意產業高級人才引進的管理辦法,包括營銷人員、創意設計人員,都將受到高度重視。至于投資機構困惑的文化內容準入條件,北京市每年都會更新一份《文化產品投資引導目錄》,到底哪些領域是限制投資的,哪些內容是被允許的,哪些是可以投的、可以鼓勵的,政府今后還會加大力度,及時更新告知社會。
爭論三
最怕政府決策慢貽誤商機?
雖然政府已經和投資機構坦誠地站到了談判桌前,不過挑剔的投資商們仍是執著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熊曉鴿直接提出,對于跟政府合作,他們最怕的就是政府做決策的速度。“我認識的政府很多人,人都非常好,也很聰明,但最重要的是機制問題,使得他們決策很慢。”熊曉鴿說,投資是個講速度的門類,好的商機是被很多人爭搶的,決策一慢就會貽誤商機。熊曉鴿說,像他們這些做投資的人都是依靠個人經驗,憑主觀判斷項目是否值得投資,過去他們有成功的經驗,但也有失敗的教訓,看好了就做;但項目到了政府那里就得反復評估。
閻焱站出來支持了熊曉鴿的顧慮,他和熊曉鴿一起投資神州數碼時,只用10分鐘就決定了投資。沈南鵬也說到投資機會涌現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非常快速的。他很希望政府做第一棒,他們做第二棒。但不管是跟政府合作,還是跟別的機構合作,希望決策效率能夠確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