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牌投行高盛拋出:Facebook估值高達500億美元。盡管這個擁有十個零的百億美元“天價”對于互聯網領域來說并不駭人聽聞,不過,對于一家成立僅6年,外界對其盈利模式仍捉摸不定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就只能用“瘋狂”的字眼來形容。大部分業界的第一反應是抨擊高盛,稱這是一場炒作,顯示技術領域的泡沫正在形成。
這場“天價”估值的背后,到底是泡沫,還是潛力?
“天價”估值 只為上市?
一家投行、一家欣欣向榮的互聯網公司,一場5億美元的融資,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估值……當這些聚集在一起,大家自然就會想到上市。事實上,Facebook,這個已占據全球第四位的網站,上市的消息在去年早已傳得沸沸揚揚。
回顧去年國外一些投資人對facebook的預期,稱2011年將舉行首次公開招股(IPO),其市值最高有望達到400億美元。另外,Facebook目前已擁有超過5.5億用戶,占據了美國互聯網流量的8.9%,超過谷歌的7.2%。摩根大通發布的2011年美國互聯網報告顯示,相比谷歌與雅虎,Facebook美國用戶在線瀏覽時長占比達10%,超過雅虎的9%與谷歌的4%。而半數的facebook用戶每天至少訪問一次網站,足以證明其用戶活躍度與黏合度甚高。
這樣看來,高盛聲稱的500億美元的估值,似乎沒有“高得離譜”。業內人士表示,高盛的進入意味著Facebook上市只是個時間問題,即使扎克伯格對資本市場不感冒。
泡沫:Facebook商業模式含糊
其實,被眾多外界認為這個500億美元估值過于“瘋狂”,顯示著泡沫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一直以來,以Facebook為代表的SNS網站,其商業模式依然模糊,簡單地說,在業界心目中,Facebook與twitter目前是“只賺吆喝,不賺買賣”,因為據外界估計,Facebook去年的廣告收入約在12億美元~20億美元。
英國《經濟學人》一針見血地表示,Facebook不值500億美元,高盛可能被重罰。文章指出,資產價格膨脹所產生的泡沫風險是不言而喻的,對一家業務模型尚不成熟的公司來說,顯然是不理性的。
目前Facebook的廣告營收確實“不怎樣”。業內人士做了個粗略計算發現,盡管流量、在線時間等數據方面,Facebook超過了谷歌、雅虎,但在實際的營收上,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另外,據了解,扎克伯格是一個極度排斥傳統互聯網廣告的人,他一直想要保持網站獨立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