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機構有自己的評估方式,如用二級市場上的同類公司做比較,然后在一級市場打個折扣。外界輿論環境不會直接左右投資圈的看法。據我所知,一些客戶已經在大幅壓縮媒體費用,媒體的中心地位肯定會逐漸偏移,與機構的溝通能力逐漸顯現。
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這是一場博弈,賣方想賣得高、買方想買得低,這樣就有一個討價還價的空間。財關就是要盡可能采集多方信息,一方面企業有哪些優勢需要傳達給投資者,另一方面如果市場對這個行業有什么負面的消息,應該怎么向投資人解釋。總之,就是針對性地對買方做引導工作。
另外一點,賣IPO的過程就是賣高管團隊的過程,對管理層的包裝是很重要,創始人們實業出身,對市場不太了解,缺乏跟機構投資者的溝通技巧。作為財經公關,在這些方面應該對其培訓。
很遺憾,現在的財經公關在這兩點上都弱化了,越看越像是一家旅行社。
變味的賺錢術
有人覺得財經公關就該掙財經公關的錢,無論是代理還是大包,怎么多掙錢怎么來,公司考核也與業績直接掛鉤。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這會導致項目經理胡來,訂的機票貴、酒店貴,做的背景板也是人家正常報價的好幾倍。
最不恥的就是所謂大包,給客戶報一個很高的預算,400萬、500萬,實際上只投100萬、200萬,剩下的不出事就全歸自己,出了事就找刪貼公司刪貼,由于出事是個小概率事件,所以以豐補歉,最后還是很劃算。
這使得一些財經公關單個項目利潤趕上我們6、7個項目的盈利。財關屬于服務行業,服務行業就得靠品質說話的,而不是掙快錢、掙猛錢。客戶請你是為了少花錢多辦事,以你的專業能力、業務渠道避免少走彎路,但收了顧問費后還不斷算計客戶,從商業道德上來講不對。如果大家都是這種心態,財經公關市場總有一天要崩盤。掙慣了快錢、猛錢的財關公司還愿意花心思掙幾萬、十幾萬的慢錢嗎?
事實上,財經公關的顧問費一直很低,主要靠第三方費用來獲取空間,一些不錯的財經公關公司會利用媒體大客戶的優勢,談一個折扣價,類似于返點,這樣最起碼還叫做商業模式。
但在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下,財經公關行業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正常的狀態。浮躁的心態下,怎么掙錢怎么來。
早些年,企業不知道哪個委員上會,于是出現了賣名單的。財經公關派車守在證監會門口,誰抱材料出來就跟著誰,如果送材料的人去了國家計委,那上會的肯定就是計委那個委員。這樣的一份名單可以作價30萬,并且可以重復賣兩三次(因為一次上會好幾家公司),這讓真正做實事的人很郁悶,你好好干活,一個項目忙幾個月賺的還沒人家一份名單賺得多。
當時京城號稱有幾大牛人,能搞定發審委員,就連貼了紅標簽的最后都能過會。所謂紅標簽就是發行部認為有重大風險、不能上市的。這震驚了當時的發行部。做委員工作,7個委員備7份錢,但實際上只給4、5個人錢,剩下的裝自己口袋里,現金交易也沒法查帳。那時一個項目,牛人可能賺上百萬。
現在委員都已經公示,這種情況好了很多,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劑。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關系,只不過換了形式。我聽說現在還有幫助搞定委員的牛人,現在不要你錢了,我幫你搞定委員,你給我100萬股,我們簽個協議你幫我代持,在你大股東名下或者小非名下給我劃出來就行。雖然目前主流財關不做這種事,但有些財關公司還是可能成為這種關系利益方的下包方,比如為他們走賬。但這事只是聽說,誰能證實?
雖然牛人們已經成為歷史,但各種生猛的財關還在不斷出現。比如有家網絡公司,原來利用其網絡資源優勢,從事網絡刪帖工作,這本無可厚非,但它后來卻走偏了,借助水軍、槍手等多種資源,采用白加黑的方式傷害客戶,現在這家公司業務可謂繁榮昌盛。
還有家財經公關公司,在好幾個區域市場,都是當地證監局或者上市公司協會(主管部門為證監局)的領導幫助開拓市場,你不覺得這很奇怪嗎?
所以市場到底干凈了還是更臟了,即便業內人士,也如同盲人摸象,很難知道全貌。這財經公關本是個很累的行業,類似于滾石頭上山,必須一刻不停地付出,但是現在大家都是越走越遠。但如果這個市場垮了,大家就都沒飯吃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