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企業應兌現承諾
投資機構需要企業做出承諾,更需要兌現承諾,PE介入進來,如果因為增長速度、財務狀況而出現上市障礙,多數會中止合作。
但也有例外,2010年8月底,曾經說要在2012年上市的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浩)遭遇 “致癌門”。2008年金浩引進天圖創投,“種植基地從原來的5萬畝擴充到了10萬畝,產能兩年中增長了40%,生產基地從原來的4家通過并購擴充到7家,品牌影響知名度得到提升”。有投資人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發生事件以后,金浩創始人劉翔浩與投資機構進行良性溝通,危機公關處理得當,投資機構也沒有因此而擾亂投資計劃,大家都在協商比較好的處理方式,為的是能夠再度上市”。
投資人闞治東(博客)認為,每次投資都像與企業談戀愛,如果談得好,會演繹出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如果談不好,雙方都會黯然神傷。
企業:不能半路攔截
當當網李國慶此前在上市后與“大摩女”的一番惡戰也來源于“對投資機構的定價不滿意”。此次對于張蘭的言論,李國慶表示“創業者/家經常被金融家攔路搶劫”。
凱旋創投風險投資合伙人金鵬在微博上表示,“最近老被人問投資人的價值在哪里。總結一下:投資人肯定能帶給創業者的:錢、心理滿足、想象空間;想給但很難做到的:行業知識、戰略、管理經驗;想給但創業者要千萬小心的:財技、各種短平快的捷徑。號稱自己不需要錢又融資的創業者是吹牛,覺得自己什么都懂的投資人是吹大牛”。
“投資機構與企業最終極的矛盾體現在介入時間的節點。”某企業創始人說,“如果是我辛苦10月懷胎孕育的,你在我的孩子已長到3歲的時候開始收養,而你的希望是孩子長大以后,孝順你要比孝順我多一點,或者程度相同,創始人接受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要想成為公眾公司,還是要付出代價的”。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說,現在創業者和投資這兩種力量都在快速增長,需要有對接機制。企業到一定層次了,希望能夠找到投資,最重要的是理念上的認同。
開放心態最重要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曾經這樣看待企業家和投資者的關系:投資者可以炒我們,我們當然也可以換投資者。“我希望給中國所有的創業者一個聲音——投資者是跟著優秀的企業家走的,企業家不能跟著投資者走”。
1999年春天,第一筆以高盛為主的風險投資救了馬云的急,1999年秋天第二輪投資,讓馬云挺過互聯網寒冬,第三輪中小企業融資,完成上市目標,2005年8月,雅虎、軟銀再向阿里巴巴投資數億美元。之后.阿里巴巴創辦淘寶網,創辦支付寶,收購雅虎中國,創辦阿里軟件。一直到阿里巴巴上市。由此“風險投資大賺一把,作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兩個大股東,雅虎和軟銀在阿里巴巴上市當天賬面上獲得了巨額的回報”。
另一個合作良好的案例則是莫天全率領的搜房網。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搜房的發展中,莫天全接觸過VC、PE、產業投資、純財務投資等各路資本,雖然搜房網也曾出現過多次被投資人控股的情況,但是搜房網歷任投資人的謝幕都圓滿完美,至少沒有公開對峙。而實際上矛盾和摩擦都會有,“這一切與創始人有著很大的關系,莫天全認為作為創始人在一開始就需要對企業未來的控制權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創始人與投資者的良性互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始人的智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