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博汽車于12月19日向瑞典維納什堡地區法院申請破產,地區法院于當日同意薩博汽車的申請,宣布薩博汽車破產。龐大集團和青年汽車也由之前的投資、并購進入了討債環節。
龐大集團以購車款名義給薩博的4500萬歐元注資屬于薩博的債權,可能會收回一部分。從現在披露的情況看,青年汽車的投入大概在2000萬歐元。雖然青年汽車資金一部分是用于成立(雙方合資的)瑞典薩博開發公司,其他的投入資金換回的是技術。但是在平臺知識產權和通用依然存在關聯的情況下,這種投資究竟能換回什么,現在還是一個疑問。
歷時接近8個月的龐大集團、青年汽車跨國收購薩博案,現以這種結局告終,這又成為我國汽車行業跨國收購案中一個失敗的案例。不過,這個失敗案例應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值得所有中國企業的深思。
對于龐大集團和青年汽車的失利,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是其跨國并購經驗不足,對存在風險預估不夠導致的。這只是失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并購的心態上。并購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撿漏”心態,讓整個并購喪失了對風險的考慮。
在中國公司并購薩博過程中,科爾尼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孫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中國公司參與到薩博汽車的重組之中,完全是一種非理性、靠直覺進行的決策。在目前信息完全充分、資金并不缺乏的情況下,中國公司不應該抱著“撿漏”的心態進行海外投資。孫健認為,薩博經過動蕩之后,經銷商體系、供應商體系和自身的管理骨干都基本上散了,薩博要想東山再起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不過,龐大集團和青年汽車對薩博的收購顯然沒有做多少準備,更多的是看到一旦成功將帶來的若干好處。當并購薩博引起了行業的普遍質疑時,相關人士曾表示:“其實有好幾家中國公司都在對薩博虎視眈眈,哄搶心態可見一斑。如果通用能撒手,在中國這個市場上,薩博可能會有價值。但是,我們卻只看到了價值,并沒有看到潛在的風險。”
“撿漏”的心態,加上跨國并購經驗的缺失,結局可想而知。
在并購過程中,不少行業人士曾呼吁,應該請教李書福,借鑒吉利收購沃爾沃的經驗。中國已有了上汽收購雙龍的失利和吉利收購沃爾沃成功等鮮活的案例,在跨國并購上應該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不過,這種跨國并購經驗的積累在對薩博的并購過程中并沒有得到體現。
記者在采訪時曾問龐大是否聘請相關機構協助并購談判,相關人士表示,“根本忙不過來,還沒有來得及請別人幫忙,都是自己在弄”。正是這種“忙不過來”,讓中國公司錯失了對薩博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和風險評估這一最關鍵的環節,導致整個并購過程被“撿漏”心態所驅使。
差不多到了并購的最后時刻,通用站出來反對時,我們才發現,真正掌握并購話語權的通用,中國公司并沒有和其進行任何直接的接觸。而之前,中國公司過于相信了薩博重組官和瑞典汽車公司總裁能夠擺平通用汽車。
也就是差不多到了最后的時刻,龐大集團才認識了風險,表示只要通用不同意中國公司的并購,就不會再注資延續薩博的重組過程。
這次跨國并購失利,對中國公司的一點啟發就是,不能單純地抱著“撿漏”心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