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互聯網公司正在掀起建立專利庫的熱潮。最近,“臉譜”便斥資5.5億美元購買部分微軟從知名網絡服務提供商“美國在線”獲得的專利和專利申請。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互聯網公司購買專利的真正目的,意在擴大自身服務鏈,在強勢經營項目之外打造更多盈利點,并在彼此之間展開全面競爭。比如,作為CYe搜索引擎巨頭的谷歌,便推出了Google+這一社交服務,同時谷歌也已進軍網絡電視領域,推出的安卓操作系統更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攻城略地”。從美國互聯網企業的未來發展來看,以主業為主,同時展開多種經營,最終打造全能公司將成為一種趨勢。
中美領跑世界互聯網企業榜單
中美兩國的互聯網巨頭占據了全球互聯網前25名榜單的大半江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丹尼斯·西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經歷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興盛歷程。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離不開政府鮮明的政策導向和支持;而美國企業則更多倚靠企業技術創新和企業家文化等市場力量。不過,美國政府近來也更多地支持互聯網產業,例如奧巴馬政府承諾將為互聯網寬帶全面提速。
西蒙教授指出,互聯網產業具有很強的全球化特性,在很多情況下,互聯網產業發展沒有明晰的國界或者文化特征界限,在美國許多流行的互聯網模式在中國也都獲得了市場成功。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在遺留系統、技術設施和商業模式等方面與美國不盡相同,但發展速度之快的確令世界矚目。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的搜索、電子商務以及社交網絡等逐漸形成品牌效應,吸引了大批用戶,也產生了不少互聯網的盈利模式,例如百度的競價排名廣告等。談及中美互聯網發展模式的差異,西蒙教授表示,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更像一個“由上至下”的過程,而美國則是“由下至上”。
“兩國在互聯網領域的合作機遇和潛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標準化和平臺統一化等領域。”西蒙教授表示,電子商務領域信用和支付平臺的統一,打擊電腦黑客、網絡犯罪的協同,反對網絡盜版和兒童色情的努力等等都是中美兩國需要合作的方向。
面對互聯網領域的國際競爭,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企業不應忽視業務延伸趨勢,更不能沉醉于既有盈利模式的“舒適地帶”,而應在不斷探索技術與盈利相結合的新鮮模式上,大展創新本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