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2月1日證監會將IPO企業的預披露時間提前至初審會起,放在陽光下暴曬的效果立竿見影。
按照證監會最新公布統計信息,今年以來,創業板申報項目中被終止審查的多達33家,被中止審查的企業也有14家,十分之一的企業倒在發審會之前。主板和中小板申報企業也不安寧,截至7月20日,包括山東金創在內的7家企業被中止審查,更有皇明太陽能等14家企業撤回上市材料。
證券公司投行部門對這一數據最為敏感。在記者采訪中,包括華泰聯合證券、平安證券以及東方證券等投行部門高管都謹慎認為:“大面積被終止審查,和預披露提前有一定關系。”
中信證券投行部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預先披露大幅提前后,被陽光暴曬的時間長了,證監會審核中的IPO項目幾乎都會遇到舉報。”只要是實名舉報,證監會發行監管部門都要受理。
本報記者從證監會創業板部了解到,預披露提前后,輿論監督鋪天蓋地,舉報比以前更多,導致預披露之后的審核進度推進較慢。與此同時,中介機構的壓力隨之增大,舉報信中反映的問題,投行、會計師以及律師會被要求進一步核查。
東方證券投行部的一位高管告訴記者:“舉報并不可怕,很多時候是企業自身的問題,中介機構在核查過程中遇到障礙,核查不下去,發行監管部門會對這類項目進行勸退。”
“在發審委階段,每年過會200家-300家,目前的上會通過率達到70%-80%,而進入初審中的企業達到700家,證監會已經受理的企業早已超過1000家,按照目前的IPO速度,一半以上的企業走不完上市之路。”中信證券上述投行部人士稱。
預披露殺傷力
2月1日之前,申報企業只需要在發審委會議召開前5天預先披露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而IPO新政將披露時間提前至初審會之前,大約提前了1到3個月。
本報記者從證監會和投行部門了解到,預披露在今年下半年還會進一步提前,證監會可能在剛受理材料時就披露申報企業的材料。這意味著,企業在過會前半年將接受來自競爭對手、媒體、反向公關公司的廣泛質疑。
發審過程中,對申報項目的舉報成風現象,競天公誠一位專注IPO事務的律師告訴本報記者,上半年親眼看到有律師舉報正在過會的項目,質疑其主辦律師在盡職調查中有未披露的事項,對股東核查不夠嚴密,遺漏了一些重要股東。
“上述被同行舉報的項目最終過會,但是律師因為失職被證監會約談,虛驚一場。”這位律師還稱,今年以來,證監會對律師工作從合法合規審查,擴展到了企業的獨立性和關聯交易問題。
外界只是看到預披露中的律師工作報告,其實背后的核查任務越來越重。在一些項目的反饋意見環節,律師也被要求核查五大客戶的背景,主辦律師要去全國各地調取這些客戶的工商材料。而投行則要對重要客戶做見面訪談。
中信證券投行部的人士告訴記者:“分不清哪些項目是直接因為舉報而終止,但是IPO項目幾乎都會遇到舉報。一種是競爭對手的舉報,這是 真舉報 ,就是想把項目拉下馬。還有一種是舉報產業鏈,靠舉報賺錢,比如一些反向公關公司羅列公司的問題,實際是為了賺公關費用。”
證監會也知道有這樣一條IPO舉報產業鏈,而且大部分舉報并不靠譜,但是遇到實名舉報證監會都會受理。
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分綜合處、審核一處和審核二處,在反饋會環節,會從財務和法律角度出幾十道大題,讓中介機構進一步核查落實。投行、會計師和律師會迅速作分工,分別解決這些問題。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預審和反饋會環節,申報企業主動撤回材料的情況,比統計中的要嚴重得多。全年撤回材料的項目,實際上比被發審委否決的項目更多。
中信證券上述投行部人士告訴記者:“被終止審查的企業,一些是被證監會勸退,大部分是自己主動撤材料的。還有一些企業停在初審中,實際也被中止審查了,最長的可以在初審狀態停留7-8年,富力地產已經停了5年以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