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從無到有,至今已滿三周年。三年前市場充滿希望,但三年后,因股價大跌,投資者倍感失望。站在歷史長河角度看,三年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即使今天夢碎了,我們依然對未來抱有信心。創業的過程本來就是充滿艱辛和曲折的。很難說10年、20年以后,創業板市場就一定不會出現微軟、蘋果這樣的企業。
在反思創業板三年成長歷程時,有些認識誤區應當撇清。比如將創業板股價的下跌歸結到整個市場不好。其實,比較主板和創業板個股表現,可以肯定的是,過去三年創業板在高價發行和高價上市的基礎上,給市場帶來了傷害遠遠超過主板市場股價的下跌。另外,把問題歸結到創業板供求關系失衡,好像創業板的大小非解禁是股價下跌的元兇,這種認識看到了問題的表象,但并不是問題的全部。創業者按規則合法減持是天經地義的,只能創業,不能套現,這本身就是對創業精神的傷害。
縱觀三年來數百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情況,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創業板公司是不是真正致力于創業,致力于創造需求,并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致力于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并將這種習慣不斷推廣。微軟和蘋果公司的成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自己創造了需求,并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改變的是人們的生活習慣,這種公司才是真正的創業型公司。
相反,縱觀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情況,總體來看,經營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對大客戶的特別依賴,二是依仗于某一兩項技術在市場上取得一定的壟斷地位。舉個例子,大家在討論神州泰岳股價最高時237元,幾年過去了,股本擴大了3倍,即便復權,也只相當于最高價的兩折,其主要原因恐怕跟主營業務半成左右依賴于CYE中國移動有關系。喝奶長大的孩子,總有一天要斷奶,斷奶之后能否健康成長,就看它自身的“創業”能力了。通過先入為主或者一兩項技術上的優勢取得的壟斷地位,也不可靠?傆幸惶欤瑒e人也掌握了這個技術,你就沒有優勢了。以上兩種情況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是非常普遍的。從根本上講,這些公司盡管業績漂亮,但這種業績的基礎并不可靠,至少跟創業沒什么關系。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再過三年,恐怕創業板上市公司里留下一地雞毛的情況還會更多。
創業板要致力于創業精神的培養,要努力創造市場需求,致力于改變人類的生活。做到這一點,有兩條路徑:一是上市公司IP0過會時,應當將是否有“創業精神”進行量化和評判,并作為是否過會的標準。二是在制度上督促已經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不斷培育自身的創業機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