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大片總是扎堆上映結果兩敗俱傷?
愛看電影的朋友會發現,經常會有一些巨額投資的大片同期上映,結果是兩敗俱傷。為什么?
迪士尼制片公司的董事長解釋說:“還不都是因為過于自信。如果只是關心自己的生意,你就會想:‘我有一個優秀的編輯團隊,還有個很棒的市場團隊,我們會做好電影的。’同時你還認為其他人肯定都不是這么想的。但是在一年中的某個周末,你可能就會發現竟然有5部電影同時公映,那么來看你那部電影的人肯定不會很多。”
電影公司的人并不是過于自信,自以為比別的電影公司別的大片強得多,多年下來,他們對自己的實力有比較客觀的評價。他們最大的錯誤是決策時忽略了競爭因素:競爭對手會怎么做?有多少觀眾會選擇看我們的電影而不是別的電影?
但是競爭對手有哪些、會做什么我們難以預料,觀眾如何比較選擇更加難以預料,讓考慮未來競爭的問題變得非常復雜。于是制片公司的主管往往選擇忽視競爭,轉向考慮簡單的只是和自己相關的問題:我們的電影怎么樣,有強大的部門做推廣嗎?科林·卡莫若和丹·洛瓦洛稱這種決策誤區為“忽視競爭”。
而只考慮自己,容易過于自信。“90%的司機都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于平均水平”,這一心理學發現已得到了證實。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很多制片公司都覺得自己重點推出的大片遠遠高于平均水平。忽視競爭加上過于自信導致過度競爭:眾多競爭者同時進入市場,市場整體嚴重供過于求,平均下來只能是虧損。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創造票房紀錄的大片,如《唐山大地震》和《讓子彈飛》等,幾乎都在一個較長的檔期內是獨一無二的大片。而很多眾人矚目的超級大片,如《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卻由于集中在同期上映,兩敗俱傷。
過于相信自己的片子的高品質,卻忽視了電影市場的過度競爭,讓很多電影都成了市場競爭的炮灰。這對社會整體是好事,但對于投資方來說卻是壞事,甚至是致命的傷害。
巴菲特有句名言:樂觀主義才是理性買入者的大敵。很多企業和電影投資者一樣,由于過于樂觀,忽視競爭,而沖動進入熱門的高增長行業,導致投資慘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