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大市場堪稱獨一無二 基礎設施產業集群完善配套
過去30年,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對外開放則是中國奇跡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我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有所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日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我國人口數量龐大,勞動密集產業的生命周期相對長于其他東亞國家,但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失去競爭力是一個趨勢,這是當下面臨的嚴峻挑戰。但我們更應看到,我國投資環境新的優勢正在涌現,參與全球競爭的結構正在升級,未來10年,我國仍獨具投資環境優勢。
三大因素奠定發展基礎
問:您如何評價過去30年的對外開放?
隆國強:總結對外開放的成就,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達到出口創匯的目標,解決了外匯短缺的難題;第二,發揮了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第三,把握住了全球發生產業轉移的機遇,尤其是東亞地區從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的產業向出口導向型產業轉移的機遇。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開放部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不僅獲得了必要的資金,還獲得了技術、管理以及國際銷售渠道。這就奠定了下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產業優化升級的基礎。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無論進口或出口都排在世界第32位。今天,我國已成為進口世界第二、出口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發展中國家能夠成為“世界工廠”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只有具備堅實的制造業基礎,才能穩步發展服務業和高端技術產業。
外部環境機遇挑戰并存
問:我國對外開放的外部環境近年來都有哪些變化?
隆國強:與金融危機以前相比,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和格局都發生了變化。首先,未來一段時間,發達國家經濟總體低迷、新興經濟體保持較高增長態勢的趨勢不會改變。全球貿易增長緩慢的背景下,我國出口行業外需萎縮。
第二,全球化推進的方式由多邊主導轉向區域經濟合作主導。隨著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區域貿易談判在近10年內蓬勃而興。中國加入WTO以后也表示要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FTA)戰略,以營造更加穩定、開放、透明的對外貿易環境。
第三,金融危機以后,發達經濟體重新審視制造業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視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發展。新型工業化國家都在關注: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如何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從而在產業化進程中搶得先機。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形勢對我國意味著機遇和挑戰并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