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三年事,富貴萬萬年。
對未來的把握,能讓我們抓住機會,少犯錯誤。在接受《天下網商·經理人》的采訪時,王冬竹和許松茂均表示,當前電商的市場環境,他們在幾年前就已經預測到了。所以,他們早已為這一天做好了準備。
福建,這片誕生了無數商業傳奇的土地,向來不缺商業嗅覺靈敏的商人。電子商務甫一出世,就受到了他們的密切關注。
但閩南電商是一個很低調的群體,他們一直未能出現在聚光燈下,有些企業甚至故意淡出公眾視野。這次,以鞋類電商為契機,我們有機會走近這些企業,探索他們背后的故事。
名鞋庫:規劃十年的商業模式
名鞋庫創始人許松茂是傳統企業出身。他從1990年開始做鞋子,1994年涉足外貿并一直持續至今。目前,其外貿業務每年出口歐美的鞋子多達2000萬雙,是中國最大的鞋類出口企業。
做零售一直是許松茂的一個夢想。做外貿時,公司的外貿訂單都是由Buyer下單。在他看來,“Buyer是很偉大的人”,因為這些訂單讓很多人賺錢,創造了價值。做零售的夢想就這樣生根萌芽。
根據“微笑曲線理論”,制造是產業鏈上附加值最低的一個環節,零售環節的附加值往往更高。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都存在著往高附加值環節轉移的動力。
最終促成許松茂創辦名鞋庫的一個偶然因素則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方面,金融危機讓公司外貿業務遭遇了瓶頸。另一方面,當時國內整個運動服飾行業庫存積壓嚴重。
上游品牌商有銷庫存的需求,下游消費者也渴望便宜實惠,于是,定位為“線上Outlets”的名鞋庫應運而生,以大幅度的折價銷售過季商品。
不過,從今年年初開始,名鞋庫也開始銷售當季新品。許松茂透露,目前名鞋庫新品與過季商品的銷售各占一半。新品銷售增長迅猛。
在擯棄了奧特萊斯這一模式以后,名鞋庫的模式又是什么呢?
“名鞋庫是一個平臺。”這是許松茂對此給出的回答。但是這個平臺與淘寶、京東不同。淘寶、京東是人流的平臺,通過與商家分享客流,平臺為商家帶去訂單。而名鞋庫是一個產品的平臺。流量平臺對接名鞋庫以后相當于一次性引入幾十個鞋類品牌,而品牌商通過對接名鞋庫,可以迅速地實現在所有互聯網平臺上銷售商品。名鞋庫要做的,就是在品牌和平臺之間搭建這樣一座橋梁。
支撐名鞋庫這套商業模式的,除了“IT化”的東西以外,還有客服、物流、倉儲等系統。許松茂稱,目前在業界有名鞋庫這樣的規模,并且能夠承受大促壓力的平臺很少。這些后臺系統的搭建,不可一蹴而就。
兩年前,名鞋庫會公布自己的銷量,在鞋類電商行業的排名也能進前三。但近兩年名鞋庫不再公布相關數據,許松茂對此也不愿透露太多。不過,許松茂表示,目前名鞋庫在每一個平臺,不論是日常經營還是大型促銷,都能做到Top 1。“我們關注的是,打贏每一場戰爭,在每一個平臺上都做到Top 1。”
對于官網的定位,許松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果把官網定位為平臺,那么名鞋庫就要與淘寶、京東為敵,那樣名鞋庫毫無勝算。如果把官網定位為垂直B2C,名鞋庫在與綜合型B2C的競爭中也不占優。許松茂甚至認為,長期來看,垂直B2C的銷售都會往綜合平臺轉移。
所以,在名鞋庫的規劃中,官網幾乎處于一個無足輕重的地位。
許松茂說,企業在最開始制定商業模式時,至少要能夠看到未來十年。許松茂很早就研究過商業模式,他認為名鞋庫的商業模式可以一直生存下去。
對于過季庫存,品牌商的首要目的是把商品清理出去。所以,品牌商對這些產品的管控力度較弱,零售商自由裁量的空間更大。這部分產品的競爭力基本上代表了零售商整體的競爭力。
而針對當季新品,品牌商出于對品牌價值的保護,往往會制定嚴格的價格管控體系。渠道商在這部分產品上往往難以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
相近的產品、相同的渠道,名鞋庫該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呢?
許松茂分析說,目前各家企業的推廣渠道,甚至是推廣成本都差不多。但是,花同樣的錢,不同的企業得到的沉淀是不一樣的。這種細微的差別,日積月累到一定量以后,就會由量變引起質變。他認為,企業掉隊的原因通常都在于內部團隊喪失了競爭力。所以他會在公司特別強調團隊競爭力的提升。
現在名鞋庫上面銷售的鞋子主要還是運動鞋。“男鞋、女鞋一定會做,但現在精力不夠。”許松茂稱,自己現在每天花最大精力的地方,就是把目標落地。
去年七月份,名鞋庫上線了自有品牌朗蒂維。每每談及這個品牌,許松茂都會眉飛色舞。但自有品牌與名鞋庫零售業務的關系并不大,這其實是許松茂一直以來的另外一個夢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