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初,一份由團省委、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發布的紅頭文件明確指出,凡是符合文件規定條件、畢業3年以內(含畢業年度)的學生創業項目,不僅有機會獲得至少2萬元至高20萬元的創業資金扶助,還將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孵化、項目融資等一條龍服務。如此優厚的扶持政策,一經出臺就引起廣泛關注。然而一個月過去了,到了報名截止日,記者獲悉,符合條件者卻寥寥無幾。
11月4日是申報創業資金扶助的最后一天。
團市委青工部辦公室里,副部長何鋒正在逐一對畢業生申報創業扶持基金的項目材料進行匯總整理。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業多以貼息或小額貸款的方式進行,像今年這樣不需要任何擔保、抵押、利息甚至無需償還的資金扶助政策,還是第一次。照理說,如此優厚的政策,應當受到學生創業者的熱捧,事實卻是前來問津的人遠不及預期的“火熱”。經過反復確認,最終申報人數一共是32名,其中應屆畢業生僅3人。
“天上掉餡餅的事不常有,現在餡餅來了,卻鮮有人愿意接住。”對這個并不十分理想的報名結果,何鋒如是調侃,“歸根結底,是青年學生創業激情的降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羈絆了學生們享受創業政策的熱情?
畢業了,就業還是創業?
盧田,凝聚舞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在同齡人還在為畢業的出路而奔波時,年僅24歲的他已經擁有了一個經營場地2000平米、員工40多人、會員2000余人的人氣舞蹈培訓中心。對于自己這一“非主流”的選擇,盧田的態度堅定:立足宜昌,將“凝聚”打造成本土最大、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舞蹈培訓機構。為了這一目標,創業6年來他已經先后投入了150萬元,用于公司各項運作。從最初兩年的資金回籠到如今年盈利60余萬,盧田的事業前景一片光明。
但對于絕大多數應往屆畢業生而言,盧田的選擇只是“個案”。在盧田所在的三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3屆畢業生里, 考研、報考公務員或直接就業成為多數人畢業去向的首選。這些學生群體中七成以上明確表示沒有創業打算,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表示“有意向,有機會會嘗試”。在暫無創業打算的學生里,“創業難”成為他們拒絕選擇創業的主要原因。
“盧田這樣的學生創業者讓人欽佩,但不能說可以普遍復制。”大四學生蘇麗麗說,“畢竟創業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對于多數人而言,它顯得遙遠。”
望而卻步的三大難題
事實上,在申請扶助對象里,像盧田這樣先期已投入大量資金的創業者大有人在,最低投入也有20余萬元。這樣一筆啟動資金,對于初入社會甚至尚未走出象牙塔的學子而言不算小數目。即便資金問題可以通過貸款等方式解決,公司經營所要面臨的風險和成長過渡期,對學生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今年年初,剛畢業一年的大學生左思(化名)因為開辦公司需要租賃了某房地產公司地下室,裝修不到一周,因為該地下室嚴重返潮,導致裝修投入的5萬元打了水漂。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經驗,左思在與該房地產公司交涉后,僅得到1萬元的賠償。損失金額雖然不算太大,卻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積極創業的熱情。
相比剛起步就碰釘子的左思,畢業于三峽大學的謝遠爽是創業成功的典型之一。他于2009年創辦的宜興物流有限公司目前的年營業額在60萬元左右,且前景向好。但鮮有人知道的是,在2011年以前,這家公司曾歷經了連續兩年虧損的陣痛期。
“我也想過要創業,可我的專業生僻,又沒有創業資金,看到有些學長創業血本無歸,我不想步他們的后塵。”說起創業,三峽大學大三學生張榮心有戚戚。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多數應、往屆大學生而言,資金、風險和壓力是令人對創業望而卻步的“三大難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